移村植林增收入 学生欣喜返课堂
当你走进位于河南省内乡县湍东镇下洼村西南部,占地201余亩的构梢组时,展现在眼前的不再是昔日那底矮、简陋的土木屋架房,而是一片郁郁葱葱、散发着清香的杨树林。
当你再走进搬迁的新构梢组时,你一定会看到那一排排统一规划的新村庄,一定会看到那一个个绽放着笑脸的学生,一定会听到他们辍学复归的故事。
这是该镇人大在镇党委正确领导下,为使下洼村构梢组辍学学生重返校堂而力促该组整体搬迁,更是该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的一个真实缩影。
多次调研成共识,整体搬迁势在必行。该乡人大委员会遵循镇党委的安排,由人大主席路登伟同志带领镇、村干部,人大代表,先后十几次到该组进行调研,进一步了解该组的现状和急待搬迁的必要。
下洼村构梢组位于湍东镇下洼村西南部,该组辖区总面积400余亩,其中耕地200余亩,原村庄占地201亩,共45户,230人,居住分散,户均宅荒地2—3亩,有的宅荒达5亩以上,真正称得上是“空心村”。这里属于山坡岗丘地,严重缺水,每遇干旱季节,村民要到数里外肩挑车拉找水吃,因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经常引发各类矛盾纠纷,甚至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加上山高路远,道路崎岖,交通极不方便,晴天一身灰颠簸难行,雨天一身泥泥泞不堪,村庄里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村民行路难。特别是孩子们上学难,村民们收入低经济拮据,交通不便孩子们行走困难,全村2/3学生较早辍学,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困扰村民的一大难题,村民们心里着急,干部们伤脑叫苦。
多种举措齐实施,整体搬迁大功告成。湍东镇党委在2005年11月份便对该组开始实施村庄整体搬迁。首先是冲破层层阻力。常言说金窝银窝离不开穷窝。88%以上的群众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几代人居住的祖地。针对这一情况,镇人大主席路登伟同志又是带着镇、村干部,人大代表,先后17次走进地头户院,苦口婆心为村民讲孩子辍学,没有文化的严重危害性,讲搬迁后的种种好处。其次,大力宣传党委的优惠政策。镇党委无偿为每户村民划分宅基地,严格执行每户宅基地不超3分,统一规划建设新村庄。然后让下洼村村委写出构梢组整体搬迁申请,交于镇政府,镇政府作为提案上报镇人大委员会,镇人大委员会上报,县土地、规划部门审批。最后在该组岭下与屈庄村柴洼组相邻的一块20亩平原土地上,实行整体搬迁,分批实施。
新村庄建设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由镇村组统一放线,统一规划排路,统一房高,统一水平,统一颜色。每户村民与村委签订拆迁协议,并交1500元押金,若有违犯除强制拆除搬迁外,押金变罚金和强制拆迁费用,解决了农村建房、因地、排水、房高、规划、标准等问题纠纷,实现了划整为一,统一规划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新村庄一排排新房整齐划一,条条道路笔直宽敞平坦。
村庄荒场全垦耕,美好环境增加收入。2007年4月,该组共分三批45户全部建设搬迁新村庄,新村庄规划占地11亩土地,规划建设一条东西大路,5条南北小路,其中宅基地仅占用11亩,而原村庄占地201余亩,整体搬迁为国家节约土地190多亩。该组对201亩老村庄荒场以法包的形式实行了对外招标承包,每亩每年租金200元,每年组集体增加收入2万余元。目前,承包者已对190亩村庄荒场进行了开垦复耕,全部种上了良种速生杨,一棵棵杨树长势旺盛,郁郁葱葱,既保护了水土流失,又美化了环境。
辍学学生重返课堂,受益家长颂扬党恩。下洼村构梢组整体搬迁,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问题,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解决了“走路难、上学难、吃水难、结婚难”四难问题,解决了空心村的问题,改变了村庄的面貌,而且增加了群众收入:新村庄位于平原地带,离县城较近,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村民们农忙时种地干庄稼活,农闲时进城务工做生意增加收入。
目前,现在的下洼村构梢组村民们思想观念转变了,人口素质提高了,矛盾纠纷减少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秩序良好,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一跃成为全镇标兵村组,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杆。新村庄距学校很近,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生上学方便,辍学的8名中小学生已全部重返课堂。家长感动地说“要不是村庄实施整体搬迁,我们这些孩子就不可能再进学校上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