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童趣回归路上

童趣回归路上

2013-10-24 01:19 作者:心泰身宁 阅读量:35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初小时,我的班主任黄老师是位兴趣多面的音乐老师,他是城中人,住在学校中,我与他最说得来,既是师生关系,他又是一位兄长,处处在关心着我的学习成长,这位老师不仅风琴娴熟,还擅长丝竹,笛子吹得特棒,平时茶余饭后,他总爱吹笛子,每当老师的烛光透过窗棂纸时,就有一曲曲美妙动听的笛声传出来,静谧的夜空,星光灿烂,笛音更清脆悠扬了。“谁家玉笛暗飞声”获得路人皆称羡。这位老师经常对大家介绍着他吹笛子的经历,特别对我说得更多,他说,“笛子又称横笛,竖吹为萧,横吹为笛,笛子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历史悠久。可不能骄傲啊!应更要谦虚做学问,不要头顶上长眼睛旁若无人。”这些话我都牢记在心。

几年来,我才知道笛子的由来,到宋元时,笛子被广泛应用,尤其元曲的崛起,竹笛成了词曲的主要配乐,成为全国流传的昆曲、梆子、乱弹、高腔、皮黄、滩黄、黄鼓和曲艺以及少数民族剧种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在昆曲、乱弹、高腔等古老剧种中笛子作为“正吹”,起着首席小提琴的作用。笛子音色明亮、柔美,贴上笛膜发出的声音更加美妙动人。笛子用吹气来控制声音的强弱、顿挫,在其中,高音区能发挥其特殊音色,无论在演奏悠长高吭的山歌旋律或是宽广的草原风情,其华丽欢愉的舞曲或婉转优美的民间小调,均游刃有余,实是难得的乐器。当时我只是静静地听着老师话,老师如数家珍地夸着笛子的作用与特点,我只是砖头丢在井里扑通(不懂)。后来自己越来越认识了笛子的独特之处,真令人向往了。

古代对竖吹的萧和横吹的笛,在称呼上是混杂的,约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分开,因用竹材制成的,故有竹笛之称,笛属气鸣乐器。竹笛产自中国黄帝时代,不是舶来品。其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和梆笛等。唐朝是笛子风靡之时,诗人张祜的《李漠笛》诗曰:“平时东幸洛阳城,天乐宫中夜彻明。无奈李漠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李漠是唐玄宗时著名的笛手,他学曲非常刻苦,常伫立宫墙外偷听宫庭音乐,并创造了新笛曲。李漠出了名,不禁骄傲起来。一次,在瓜州镜湖吹了一曲《凉州》而受到众友的赞赏,唯撑船老大冷漠无言。李愤然:“真乃对牛弹琴”船老大即说:“你真不害臊,竟把《凉州》中的‘十三叠’吹成‘水调’啦!”他随手拿来李漠的笛子吹奏起来,悠扬清澈,仿佛春风拂面。漠目瞪口呆,此后再也不敢夸口了。“可不能骄傲啊!应更要谦虚做学问”,自己再一次记起了老师的话。

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眼间我己经上了初小三年级,在乡村小学,活动空间不大,均在学校园区内进行活动,这年,正当秋高气爽之时,一次学校进行露炊活动,那天同学们各自带去碗盘锅勺、筷碟羹匙,还带去引火草柴等,分班分组,由孩子们自起炉灶,自烧自吃,在秋阳的普照下,不冷不热,围坐一起,饱餐一顿,算是集体生活了。全校彩旗飘飘响起了留声机,不断传出歌声及京剧来……那时留声机可是稀奇物,没有扩音器更没有音响设备,人们视留声机十分神秘,是校长特从县城一个商家租来的,孩子们听得十分出奇,围着留声机里外一层层水泄不通,好像看大戏一样,当时留声机这玩艺,十分气派,据说留声机全县城只有三台,好贵气。那天有个瘸子还特地从五公里路外赶来听留声机呢,真是挡不住的诱惑啊!

作为班主任的音乐黄老师,这时大显身手,他的笛子功夫,正派上用场了,笛音声声,悠扬、顿挫、壮烈动人,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的听觉,有人说黄老师的笛声比留声机还好听,很感人。后来我才知道黄老师吹的是岳飞《满江红》。怪不得曾将大家的激情带入了万马奔腾的沙场中去呢,精忠报国,浩然正气的岳飞惨死在秦桧屠刀之下的悲壮场面,更使大人动容为之落泪,小孩为之肃穆宁静了。感概至深,令人难忘!

相关文章关键词

《童趣回归路上》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