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的联想
《且走且吟》是周春微著的一本优美的抒情诗。在浓重的象征色彩衬托下,反映了诗人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她在自序中说,打小时候起,我一直是母亲的骄傲,我想让母亲再为我自豪一次……我的母亲便病危入院了,而后便是去世,我忍不住心中悲伤……擦干泪,焚香三炷,朝东南方三鞠躬……
一幅阴沉图景呈现在面前。带着哀伤,诗人把自己放在悠长的雨巷中,做一个反复彷徨的孤独者。没有声音,没有欢乐,也没有阳光,只有彷徨和哀怨,这就是悠长、痛失母亲这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她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够实现。在这里,诗人把握了理想又不甘心放弃理想的复杂情绪,终于如愿出版面世,值得我们庆贺。
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一直被人们视为国粹,文学精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诗歌源源流长,是一个诗歌的泱泱大国,中国诗歌在世界占四分之一人口中产生过深远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只要有点文化的中国人,大都能背上几首唐诗宋词,这种历史的光芒是不可否认的。要超越历史就必须在这个起点上创造更大的辉煌,取得世人的公认,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东南西北风”式的脱离民众,超越现实。
社会进步必然带动文化的进步,中国的新诗运动无疑对中国诗歌的普及和“五四”精神的发扬起到了推动作用,打破了那种七言、五言诗一统诗歌天下的单一局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诗歌表现形式,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和一批优秀诗人。但一些先锋派,前卫派诗人们的作品晦涩难懂,大量的所谓朦胧诗、试验诗充满诗歌报刊,语意隐晦,使更多的读者望而却步,敬而远之。甚至有些诗人自己的作品自己也不知道写的什么内容,云山雾罩,意象迷乱,这种状况自然使诗歌远离民众,走进低谷。
诗歌本源是“诗言志,歌抒情”,我认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可以传唱的文学表现形式,如果读都读不懂又何以歌呢?就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新诗也应该在注重“歌”上下些功夫。目前一些好的流行歌曲,如《走进新时代》、《常回家看看》、《难忘今宵》等歌词我看也算得上是上乘诗作。作为一个普通的诗歌爱好者,我,还是有很多诗读不懂,是否可以说有些诗是故弄高深,本身就不能称其为诗呢?既然诗歌是写给别人看的,那就应该让人们看懂,就应该为读者着想。唐代诗歌十分繁荣,而历史上唐代商品经济也十分发达,诗歌不仅在文人墨客间传播,也在茶房酒肆民间广为流传,李白、杜甫的诗可谓妇孺皆知。如果失去了大众的“土壤”,何以生根呢?
文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越是民族的、越是大众的文学越有生命力,诗歌既然属于文学范畴,自然不能脱离文学的一般属性,也只有走向大众,面向人民,新诗才有根基,才有生命,现代新诗也只有植根于民众的沃土才能再创辉煌,这是读者的愿望,也是诗人的愿望。那些关注社会,直面人生,让人读了振奋精神,改革潮汹诵澎湃,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诗人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社会,深入生活,感受时代的脉搏,作时代的号角,唱出时代的强音,这是现代诗歌的使命。
新诗也只有回归民众,才能再现生机活力。我希望诗歌编辑们每看一首诗时,先看诗风是否端正,如果是为民众写的诗歌就发表,这是一个诗歌爱好者的要求,也是新诗发展的要求。诗歌编辑们重任在肩,只有你们正确的取舍,才能引导把握诗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现代新诗必须回归民众,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