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读书・藏书・写书之乐-《诗海拾贝》后记

读书・藏书・写书之乐-《诗海拾贝》后记

2013-10-24 03:40 作者:向胤道 阅读量:38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自发小就喜欢书,喜欢读书,喜欢收藏书。关于读书,古人高论多矣。《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诗经·小雅·鹤鸣》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轼说“读书万卷始通神”,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颜真卿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无一不是金玉良言。总之,诗书者,养心、养神、养志也,养情操品德也。

从小,老师教育我们“为了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文明而藏书”,可读了几十年的书,收藏了几大柜子书,却没有一本自己的书,感觉真是一大遗憾。于是21世纪初,就着手准备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开始整理发表了的、没发表的大大小小“豆腐干”。正当将一些散稿集合在一起,就接到一个北京朋友的来电,他那里有一个机会,可以不花钱出一册,是几个有关部门联合出一套,面向中小学生,问我有不有这方面的书稿,于是把样稿发了出去。半个月后收到回函:可以。这样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彳亍行吟—向一散文选》就问世了。接着又出了仿古诗集、新诗集(惭愧!因囊中羞涩,一是国际书号,一是内部书号)。现在我这《零八零九情义悠悠——向一0八九诗稿》也跟朋友们见面了,希望得到朋友的青睐与收藏,雅正与良言,阅读与爱护。

一个人出书有哪些动机呢?一般而言,我想可能是:1、赚钱的动机,比如出各类奇奇怪怪的小说;2、取得名誉,晋升的阶梯,比如进入各级作协的敲门砖头,爬上更高职位的梯子;3、常言雁过留影,人过留名,表达欲望的需要,4、获得官方认可的凭证,比如评职称、取得学位等的必要条件(中国很奇怪,香港虽属于中国,他的书号却不被国家认可。我想:如果大家都去用几百元的香港书号、国际书号,他的天价一、二万元的书号又去买谁呢?);5、想获得奖励,比如社会科学奖、图书奖等。就我的情况,想赚钱得很,却没有写惹人眼目小说的本事;想进入作协,却至今仍游离于体制之外;想当官,既无厚肩膀又无孔方兄帮助,只能空想社会主义;评职称,我的科研成果早已经超过了这一要求。

我不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也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更不是一个好高骛远的人,我要说的是,第三条是我最最主要的动机,收藏心历,送给亲友,娱乐自己,也娱乐他人。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说过:收藏一本自己的书才不失遗憾。如果你的书得到市场的青睐,带来一些经济受益,那当然更好。有一个朋友说过:“如果把个人比作国家,购书就是进口,写书就是出口。”一味的进口和逆差,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做梦都想要出口,如果某天产生顺差了,一定要找个高档的馆子和朋友们搞赏自己一番。可至今还没有这样的好事出现。我常将作品贴在各种门户网的原创作品区上,以求引起世人的注意,引起书商的注意,几年过去,但没用,人家是讲究眼球的;也去问了一些出版社,更没用,那是更有很多讲究的。老老实实写的作品总是敌不过那些《XX与XX的艳史》一类,费尽心血写的文章总是敌不过那些喝卵捧球、吹牛拍马的东西,写的反映现实的总是敌不过那些歌功颂德的花样文章。按照我散文、诗歌的内容,我是完全有条件将名字改得招人耳目,这却超出了我做人的底线。我只是想说,如今这个有5000年历史古老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艺术水平并非真实(任何想要否定这个观念的人都属骗子,骗他人也骗自己)。一大批优秀作品正是由于动辄几万元的书号费、印制费和严厉的审查等种种羁绊而不能面世,不能走进社会。为什么一个文明古国至今未有一个得诺贝尔奖的?这恐怕是一个主要原因吧。衷心希望某天能打破这种局面,但愿有胆识远见的能人志士能够克服困难,拿出顺民心的举措,使我们的文化真正百花齐放,早一点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圣堂。谢谢您的品读!

作者2011年初秋于凤凰山下之草园书屋

相关文章关键词

《读书・藏书・写书之乐-《诗海拾贝》后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