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在诗的氛围中
我向来热衷于古体诗词,每每心有感慨,皆以古体诗词形式,在笔下流露。最近看过几本新诗,我认为写好一篇新诗同样很难很难!不管古诗也好,还是新诗也罢,都要具备诗心、诗境、诗意,不是勉强所写出来的。我深切体味到,诗是生活中吐自心灵而出的歌,好诗则会令人回味无穷。
诗贵含蓄。含蓄的最高境界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是一种表达的技巧。诗人想说的事情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委婉的寄托、借代把自己的真实感情传达给读者。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是这个意思。诗不同于标语口号,标语口号越直接越好。但把标语口号分成行写,再稍加韵脚,却无论如何也不是诗。凡事皆有度。含蓄不是隐晦,隐晦是对含蓄的曲解误读。隐晦以为把诗人的真实意图隐藏得越深越好,结果搞得谁都看不懂了,那不是又白写了吗?
此外还有个蕴籍,蕴籍本是国画的术语,“国画三品”中的一品,借来用一下。从字面看:蕴是蕴藏,籍是凭借、依靠。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用什么蕴藏你的意图”的意思。国画家画一幅画之前,首先就要考虑:我要画个什么东西才能表达我的思想?换言之:我的思想要通过什么景、物来表达?我的意图要蕴籍于何物?
诗的载体是文字,靠文字摹景、状物、抒情,也存在一个蕴籍的问题:诗人的情感意图靠描述什么东西来传递?蕴籍是一种技巧,放到诗歌里来应该属于“含蓄”的范畴:寓情于物,借景抒情。如荀子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既然是技巧,蕴籍自然就有高下之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托情于蜗牛,不会有千里马的抱负;寄意于癞蛤蟆者,决不会怀大鹏之志。蕴籍,也许你已经用了很多年,只是没有察觉。如果有意识的在写作中重视到它的意义,含蓄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说不定文字功力还会增加呢!
诗是情感的浓缩,诗是语言的精华。如果情感是一片花海,诗就是花蜜。如果语言是一堆矿石,诗就是黄金。
诗和散文以及其他韵文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诗绝对禁止“灌水”。写诗要求惜墨如金,能用一个字表达的决不用一句去说,能用一句话表达的决不敷衍成一篇。所谓“言简意赅”才是诗家所求。
吃到老,学到老。文学无底,学无止境,我愿在持久学习中,培养诗心,开拓诗境,抓住生活中或人或事或物,灵感加诗化,在诗的氛围中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