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养育一个优秀的孩子,除了运气外,还需要明确方向和技巧。运气是孩子遇到了适合他发展的环境;方向是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技巧是学会了解孩子,学会真正的帮助孩子。孩子在家感觉不快乐,多半是我们的态度和说话方式引起的,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从而改变我们现有的不良说话方式。没有哪位父母一大早醒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父亲或者母亲会说:“今天,只要有机会,我要向我的孩子大叫大嚷、唠叨,要让他丢脸、出丑。”相反,每天早晨,许多父母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但是,尽管有好的意图,讨厌的战争还是会再次爆发。
相信我们每一位作父母的都不希望会是这样的,可是怎样来处理这些矛盾呢?这就是要求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可是沟通并是说的这么轻松,沟通是需要技巧,这本书旨在告诉父母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对于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我始终感到很困惑。在理论上从过去的打骂孩子,到与孩子要讲道理。对于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如何与他们进行沟通有了进一步地发展。我们通过实践发现打骂孩子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认识到打骂是起不了任何有利作用的。于是,就提倡要与孩子讲道理,当孩子不听时,我们又在讲道理前加上了耐心。然而这种耐心地讲道理,又被孩子认为是无止休地说教,唠叨、罗嗦就自然而然地挂到了你的身上。在实践中,我们再一次地发现,这种对牛弹琴起不了直接有效作用时,火气就油然而生,又是一次大打出手。
要想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恰恰犯了这样的错误,却还不自知。他们往往粗鲁地打断孩子的话,嘴里却在说:“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他们用不尊重孩子的方式,教训孩子要尊重别人,要有礼貌,结果你可想而知会怎样了。
其实教育孩子的关键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怎样说的、怎么做的。这与前面提到的说话技巧并不矛盾。这涉及到了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我们的价值观如何。价值观与道德品质一类的东西,无法通过语言直接传输,而必须通过行动传达。恐吓、贿赂、许诺、挖苦、激烈的言辞、关于撒谎和偷窃的说教、关于礼貌的粗鲁教训,这些都只会适得其反、自取其害。孩子只会被那些他们爱戴、尊敬的人同化,通过模仿他们,孩子们吸收了他们的价值观,并且成为孩子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书中说:孩子的责任感开始于父母的态度和技巧。态度包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技巧包括向孩子示范处理情绪的可接受的方法的能力。
我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让我们充分准备好如何处理感情问题,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强烈的情绪,当他们遇到孩子强烈情感爆发时,他们的方法是拒绝、否认、压制,或者美化。
这本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情感就像一条河流,是无法阻止的。强烈的情感就像密西西比河的河水,不能被否定,无法讲道理,也不能不切实际地空谈。我们必须承认,重视它们,我们可以通过疏导,机智地转移它们的方向。通过这样的疏导,强烈的感情可能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兴奋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轻松和欢乐呢。
所以,你想教给孩子礼貌,你首先对孩子得是礼貌的,你想教给孩子责任感和独立性,你就需要给他说话的权利和选择的机会,你想教会他尊重别人,你就必须要尊重他的选择和权利。
书中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和孩子建立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时是不需要用嘴去说,而是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方法。有时我们作父母的,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却很少主动去听孩子的。让我们每一个作父母的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在家里我们尽量的少说,多听。不仅听,并且体谅孩子强烈情感的父母,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是有价值的,是受到重视的。这样的重视会带给孩子自尊。个人价值得到承认的感觉会让孩子更有效地处理身边的人和事。
还要还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父母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作为父母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而当父母看上去对孩子的情绪和观点漠不关心时,孩子会感到失望和不满。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愚蠢的,不值得关注,会认为自己既不可爱,也没人爱。
我们如何能够意识到孩子的所想、所感呢?孩子会给我们提供线索。他们的情绪会通过他们的言辞、语气、手势、姿态流露出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那么我们就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
让我理解,让我表现出我的理解,让我在用词上不要表现出批评和谴责,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