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天堂里可有那阳光般的笑容

天堂里可有那阳光般的笑容

2013-10-24 05:06 作者:扬帆起航 阅读量:32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缅怀恩师、挚友杨光

杨光,1966年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吉林日报社工作,1994年进入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曾任城市晚报总编多年,在传媒领域享有盛誉。2011年12月22日上午10时许因病辞世于办公室。(摘至搜狐网)

(一)

让青春吹动了你的发梢让它牵引你的梦

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

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个生命的开始

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独眠的日子

让青春娇艳的花朵绽开了深藏的红颜

飞去飞来的满天的飞絮是幻想你的笑脸

秋来春去红尘中谁在宿命里安排

冰雪不语寒夜的你那难隐藏的光采

那是一个冬日暖暖的午后,我懒懒地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翻阅着手中的报纸。身旁的手机铃声响起,不经意间去接听,电话那边传来的却是您猝然离世的消息。突然间的噩耗,惊得我从沙发上弹坐起来,一切恍如梦中,太多的记忆一幕幕涌上心头。

您说过您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你忘不了小村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那里有您儿时嬉戏的伙伴,有你魂牵梦萦的亲人。您的根会永远植于那片沃土。年少的您常常会跑到家乡古城那座山顶,望着远处薄雾笼罩的县城和那一泻千里的辉发河水,您有着太多的憧憬和梦想。您相信,知识可改变命运。

在辉南六中读书的那段日子,你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最廉价的饭菜,物质的匮乏丝毫未能阻止你学习的激情,年年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傲人的成绩令全校师生刮目相看。1985年的那个仲夏,您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大中文系。在进京求学的的前一天,您那小脚的老母亲,用平日积攒的两篮子鸡蛋换回十几元钱,在小镇的大集上花7元钱买了套调价的西服,您说那是您有生以来穿过的最体面的服装。

您,一个全县的高考状元,就是穿着这套并不太合身的行头走进了北大校园。那一年您刚满19岁。

1994年的初春。我,一个刚刚20出头的毛小子,给您这位已是《吉林日报》东北风副刊编辑的文坛骄子寄了封投稿信。仅仅不到半月,您就寄来了样报和复信。信中您称我为老弟,鼓励我要多学多看,善思考、勤笔耕。十几年过去了,您的这封复信我依旧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虽然信件早已泛黄。

几年后,当我怀揣梦想迈入这家报社,成为您手下一员时,您已是一名威震四方的传媒翘楚。这时的您亲切地唤我“老小弟”,只因老乡、同姓的缘由,那时的我受宠若惊。您,本是我的顶头上司,但却少了领导的威严,多了良师益友的亲切。

还记得您第一次为我编排的那组稿件吗?一篇区区不足500字的文章,您妙笔剪裁、锦上添花,干净利落的文风令我钦佩不已,不愧为文坛才子“杨北大”。

被派往市州工作的最初几年,每每回到长春总部,汇报完工作,你会开着那辆银黄色的“小面包”,载着我去黑水路旁的那家小饭馆,喝着辛辣的二锅头,品着浓香的羊肉汤,谈的最多的却是您在北大读书的那些“糗事”。在学校食堂用餐,您会趁着同学不注意,把人家碗里的菜送到您的嘴里;分享着同学姐姐捎来的肉脯,您说那是世上最香的美食;冒着大雨您从北大校园走到清华园,再折返回来,您说只想磨磨意志。您说北大四年求学路,您是厚着脸皮“混吃混喝”过来的。

您说您那在老家的母亲,每每惦念你时,会把您寄至家中的书信翻找出来,一封封地的不停拆看,虽然她并不识几个字。您说您那时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两位老人接到北京,在您读书的校园里走走,去天安门广场看看。

(二)

在光怪陆离、人心浮躁的传媒机构,身为高管的您多年来未有半点绯闻缠身。您把北大才子的傲气隐忍在心里,释放的却是温暖与光明。坦荡的胸怀、正直的秉性、磊落的为人,赢得了众多同仁的敬重,就连您的竞争对手也不得不折服于您超凡的人格魅力,感慨连连。您是真君子!

您懂得生活,善待亲情。您深爱着您的妻子、女儿,工作严谨的您不凡风趣与浪漫。在年终聚会的晚宴上,您讲起您与妻子的恋爱史,您幽默地笑称当年只用一块雪糕一首小诗就打动了嫂子的芳心,您随口吟诵出那首《致远方》的诗句:“风,把那盆玉兰花的清香,带给了你,宁静而悠远……”话音未落,逗得满桌子的同仁捧腹大笑。是2004年吧,您的妻子从英国留学归来,同机返回的30多位女士中,您是唯一一位手捧鲜花去首都机场恭迎妻子的爷们,一时间成为报社“妻管严“的典范。

您说您今生最亏欠的就是您那爱画画的女儿。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您常年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无法给予孩子太多的关爱。您那年近八旬的老岳母,为了去接晚上放学的小外孙女,原本不过20分钟的路程却要走上近一个小时。

每次回到老家,看到已瘫痪在床的老父亲,您忙前忙后,为老人端屎接尿、擦脸洗脚,为一只眼睛几近失明的老母亲修剪指甲、浆洗被褥。您尽着一个儿子的孝,您说:血肉之躯,受之父母,无论贵贱,已是造化。您是真男人!

曾几何时,在我工作受挫,心绪黯然之时,您以一个兄长的口吻嘱我,一个男人,要有担当、有责任,与其牢骚满腹,莫如奋勇前行。成功者永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任何领域都没有绝对的公平。您不遗余力,推波助澜,一步步拽我走出人生的灰暗,迈向事业的坦途。您是真哥们!

(三)

您说是北大给了您“平民意识、贵族眼光、人文素养、浪漫情怀”,正是这种平民意识和人文素养,让您用满腔真情去关注那么多不相识者的生活。

2006年3月22日,2000多名素不相识的市民走到一起,在长春市公关学校为患有绝症、双目失明的女孩欣月组织了一次“升旗仪式”。这是一次人为编织的“美丽的谎言”。当国歌响起,小欣月艰难却充满幸福地举起右手,她的内心一定溢满快乐。此时,那双美丽的眼睛,那个动人的笑容,被无数镜头永远定格。不久,这个2000人编织美丽谎言、感动中国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欣月童话》。片中由香港艺员梁家辉饰演的那个报社总编就是您真实的缩影。

“欣月童话”-——这一温暖人心的新闻力作,迅速传遍全国、世界。《新闻联播》当晚就播出了这条新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半边天》、《鲁豫有约》等谈话节目都邀请该新闻的策划者到演播大厅,将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央视的《道德观察》、《百姓故事》、《时空连线》、《七一军事纪实》、《东方时空》等十多个栏目都报道了此事。该新闻当选CCTV评选的“封面2006”九大封面新闻之一。2007年,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香港多家电视台和报社、韩国媒体、日本东京电视台等纷纷来长采访。半个月后,一位年迈的日本老人千里迢迢赶到长春,就为见小欣月。站在她的病床前,老人深鞠一躬。

您数次为之落泪的小欣月无憾地走了,您带领您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奇迹。可每次当荣誉到来,当需要邀请策划者做客直播间时,您却悄然转身,将沉甸甸的荣誉让给了下属。

只一次,从电视的画面中看到您领取CCTV评选的“封面2006”九大封面新闻奖时,您寥寥数语的获奖感言,却感动了每一个观众。

还记得老家那个叫夏娟的小姑娘吗?那年的她握着大学入取通知书,手里却连几十元的路费也拿不出来。她的班主任老师讲述了女孩不幸的遭遇,心里不托底的我请示于您,您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媒体有责任去圆一个贫寒学子的大学梦。您亲自为我设置稿件命题,调整新闻角度,报道推出后,迅速被各大门户网站和媒体转载,短短数日就收到全国各地捐助的3万余元善款。为了让女孩顺利地完成学业,您又协调与报社合作的那家汽车销售公司,追加了5000元赞助款。

知道吗,这个小姑娘现在已是南京一家外企的白领了。每次回到家乡,提起您的恩惠,女孩都会感激不已,而您今生却与她未成谋过一面。

您不经意间的一个善举,改变的却是他人一生的命运啊!

去年初秋的那天,我去长春龙嘉机场接客人,顺便去报社看望您,这时的您已是吉报集团下属吉林手机报社社长。进到办公室看到您更加忙碌了,案头堆满了各式报纸和材料。我调侃道:官越做越大了,脾气却越来越小了。面露憔悴的您笑说自己是铁打的硬汉,经得住折腾。可短短数月,您便猝然倒下,真是令人伤感难平啊!

如今,斯人已去,往事成风。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心绪愈加黯然了。“天晚将欲雪,能饮一杯无?”大哥,您走得太匆忙了,兄弟还有太多的话想和您说说,还有太多的不解望你释疑,您还答应过我再去长春时与您喝上一杯二锅头,说说老家街巷的那些奇闻轶事呢?或许您是真的累了,只是想小憩一会,但不知天国那边可有您阳光般的笑容?

相关文章关键词

《天堂里可有那阳光般的笑容》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