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赏牡丹
又是一年4月天。而4月天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所以,我打算在今年的四月天里,去一躺洛阳城,亲眼观赏一下牡丹的美丽、风韵和华贵。
今天,我早上起了床,今天也正好是个阳光明媚天气。略准备了一下就乘上通往洛阳市的客车。客车在宜洛快速通道飞奔着。客车上有几名旅客在悄悄地说些什么,好象是在谈论今年牡丹花会的一些情况吧?看着他们那眉飞色舞、兴高彩烈的样子就可以想象的到今年花会盛况。此时,我无心听他们的唠叨些什么,心里在想象着牡丹的美丽和华贵。大约二十分钟后客车就进了市区的车站。下了车,又上了一辆公交车。一会儿,公交车就在一个公园门口停下,办完相关手续后,就随着游客一起走进了牡丹公园。
刚刚走进公园大门,便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好一个花的世界!红的、黄的、紫的、黑的各种牡丹花在蓝天和白云,及暖暖的阳光下绽放出各自的芬芳。游客被满园艳丽的牡丹花所迷惑,有的迫不急待等地拿出摄相机,开始采拍下牡丹艳丽荣姿。也有的不由自主地把脸凑到花蕊中,陶醉地轻嗅着牡丹的清香。美丽的牡丹花招引来了爱跳舞的蝴蝶和爱采蜜的蜜蜂。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不停地忙碌着。阵阵的牡丹清香也沁入我的心芳,我顿感一阵的清爽,也似乎陶醉了。此时,我好象变成了一只单飞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不停地寻觅着,寻觅着……!。
当我们提起牡丹的话题时,恐怕人们都会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是谁不知谁不晓呢?同时又都能又说出牡丹的一些传说,且一个比一个传奇,一个比个更精彩,如英哥与王母的传说、白牡丹传说、黑牡丹的传说、绿牡丹的传说、邙山牡丹的传说、青龙卧墨池、曹州牡丹故事,更有广泛的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如果把这些传说聚集起来足可以写成一部牡丹传说集了。这说明人们对牡丹的一种厚爱。牡丹已深得人们所喜爱。
然而,这些美丽的传说是不是真的呢?牡丹真的如这些传说那样吗?真的是现那传说的那样的故事发生吗?这些传说完全是老百姓的口头传说故事,是属于民间百姓流传的传闻故事,是缺乏真正的历史资料的有力的文史证据的,是一种不可靠的民间故事。这些不能充分说明牡丹真正历史文化的渊源和真正的历史文献价值,是不可信的。
那么,真正的洛阳牡丹到底是不是如那些传说中的那样吗?要想知道真正的洛阳牡丹文化,我们只由得从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中寻找。
洛阳牡丹的种植培育有多久?多年来,人们总是习惯引证宋人王应麟《海记》中的一段话:“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飞来红、云红、延安红、颤凤娇……”以此作为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之始,也作为天下牡丹的人工栽培之始。隋炀帝诏天下进花卉,时间是在公元604年,即便从这时算起,洛阳牡丹的种植培育历史也够悠久了。近年来,不少人对这一引证说法,提出了不少质疑,总认为,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应该再长一些。
2005年9月,原国家邮电部在洛阳举行《洛阳赋图》特种邮票发行仪式。人们惊喜地发现,《洛神赋图》上有盛放的牡丹。这牡丹重瓣丰厚,显然是人工栽培的牡丹。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副会长李嘉钰教授据此考证推论,中国牡丹的栽培观赏史已有1600年之久,这比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时引种牡丹还要早了200年。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常务理事、洛阳国际牡丹园主任霍志鹏介绍,牡丹的原始野生种仅产于我国。近年来,中图学院种植研究所相关专家通过多次野外考察得出结论:中国牡丹原始野种共有8个,其中有4个分布在河南伏牛山南北麓及济源的王屋山。洛阳市所辖嵩县、栾川、新安、宜阳、洛宁、汝阳及周边卢氏、灵宝、渑池等县,是我国野生牡丹集中产区。其中“寿安红”在《辞源》就有解释。“寿安”词条后在注其本义之外,又名注两条:一曰县名,汉宜阳县地,故城在今宜阳县东南;二曰牡丹名,因出自寿安县锦屏山中得名。《辞源》的注释本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而同时说:“细叶、粗叶寿安者,皆千叶肉红,花出寿安县锦屏山中,细叶者尤佳。”此花叶片繁多,花朵呈肉红色。欧阳修还特意点明其得名原因“花出寿安县锦屏山中。”又在《洛阳牡丹记》:“魏红(即魏紫)”时说,此花出于魏相仁溥家,是砍柴人在寿安山(今宜阳境内)挖得的一批野生牡丹卖于魏家,经魏家花工从中选育而得。而“细叶寿安”和“粗叶寿安”两个品种也出自寿安山中。此可说明,当时洛阳人引植皮栽培野生牡丹,是多么近使便易得。在欧阳修还过一首《洛阳牡丹记》诗,就是那首洛阳人耳闻能详首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的诗。诗中列举了当时洛阳牡丹的几个名贵品种。“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肥。寿安细叶开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传闻千叶昔未有,只从左紫名初驰。”从诗中看,当时洛阳屈指可数的几种绝品有魏红、姚黄、细叶寿安、粗叶寿安、朱砂、玉版等,其中前两种驰名已久,而寿安、朱砂、玉版,特别是细叶寿安为“昔未有”、“开尚少”的品种,因而只能着“左紫”(可以为“洛阳红”之类的大路品种)一类栽植,刚刚芳名驰。古诗有“女几仙山承早露,锦屏花县乐春台”句,宜阳城也被称作“花城”(古诗有“甘棠蔽芾接花城,花满琴堂鹤梦清”句)。花县花城产名花,寿安红出自锦屏山,当系名门闺秀。
徐积诗中:“黄河南畔伊川北,姚家宅是真花窟。古来多少豪奢儿,埋却千莺万莺骨。……司马坂前娇半启,洛阳城内人俱知。姚家门巷车马填,墙头墙下人差肩。花上红绡都蔽日,花傍翠幕恰如烟。玉面儿来争供帐,锦袍郎去斗抛钱。……君看此花肌肉丰,一尺余高千万重……。魏家红共牛家碧,迭霞花中耸高格。如今俯首甘下风,九十种中为第一……。”而这里的黄河南畔伊川北,正好宜阳县处于伊川北,姚家花就藏在这儿。移入洛阳便是“花上红绡都蔽日,花傍翠幕恰如烟。……烂锦脱来嫌太艳,鲜衣染就欲骖鸾。……君看此花肌肉丰,一尺余高千万重……。魏家红共牛家碧,迭霞花中耸高格。如今俯首甘下风,九十种中为第一……。”等等的诗句来赞美牡丹的丰韵,更说出了姚黄出于伊川北的地方。
我们中原其他地方也有牡丹的生长,诗经《郑风·溱洧》中有相恋的青年男女“赠之以芍药”的诗句。《山海经》北山经中‘绣山’“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枸,其草多芍药、芎?。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囗、黾。”说明芍药在绣山一带生长,这和《诗经》中的溱河和洧河均是当时郑国属地。而当时的郑国和韩国正是地处中原。更可见那个时代青年男女相爱就已经用花来表达爱情之意了。这可比西欧国家早的多。
有人要问了,诗中说的是芍药而不是牡丹。那么,芍药和牡丹同属一体吗?
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记载:“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安期生《服炼法》云:‘芍药有二种,有金芍药,有木芍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此则验其根也。’然牡丹亦有木芍药之名,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根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本草纲目》中:“芍药,其花者为牡丹,赤者为芍药,与牡丹同名也。…木者花大而色深,俗称为牡丹…。”
这样一说我们洛阳牡丹的历史就更加久远了,在《古琴疏》中记栽,夏‘帝相元年(公元前2029年),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这是记载了邙山芍药。若这里的芍药指的是牡丹,那么,牡丹的栽培史就超过了4000年。“我国是牡丹花的国度,洛阳在历史上又名荟萃,可以说,洛阳牡丹是中华文明史中历史最悠久、最艳丽的一朵奇葩。
那么,从什么时候牡丹称为国色天香呢?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唐代太和年间,唐文宗李昂赏牡丹花,问画家程修已“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程修已回答说,“书中舍人李正封所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昂听罢赞不绝口,便称牡丹为“国色天香”。在宋代范纯仁牡丹二首“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中说出了国色。而邵雍牡丹吟“一般颜色一般香,香是天香色异常。真宰功夫精妙处,非容人意可思量。”道出了天香。可以说称为国色天香是在唐、宋时代就已经有了。
关于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我认为是一种的不可能。
首先,在武周时代洛阳是什么?是天子之都,也就是武则天称为神都,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对外经贸的中心,是当时最为繁华的地方,是平民百姓所向往的地方。即使是武则天还没有迁都洛阳,她的打算可是要迁往洛阳。而武则天也和其他女人一样爱花。爱花是女人天性。正是因为她爱花,才对花有特别的对待。尤其是花中之王“牡丹”,更是优待更佳,她把牡丹移入洛阳是准备日后她迁都洛阳能天天看到牡丹美丽,恐怕薄待了牡丹,还亲自下令只能在皇宫禁苑和王候贵宦的府邸种植,还让专人管理种植培育,还亲自下了保护召令,这一种花下此钦命怕是自古只此一回吧!这也正如把一个土头脑的下乡姑娘带到皇城享受荣华富贵,而这是贬吗?这如果是贬的话,那么,真正的贬是什么?这只是说明百姓对武则天执政不满的亵渎,实际上武则天是爱牡丹的。正是因为爱牡丹才把牡丹移入神都,这样才能让她天天能看到牡丹的美丽,且更让牡丹开遍全天下。
而武则天到底是否把牡丹从西安迁移到洛阳的可能呢?我认为有这种可能性,也有不可能性。
可能的原因是:武则天也和其他女人一样爱花,她希望把长安的花(牡丹)带到她准备在那长期生活的‘洛阳’,让长安的牡丹和洛阳的牡丹融为一起红遍天下。当然,也可能是她定都洛阳后,把全天下的花(牡丹移入洛阳,也包括从其他地方移植过来的牡丹等等)移入洛阳,这样让她能天天能看到牡丹的美丽,让牡丹时时刻刻地陪伴她。
不可能的原因是:大家知道武则天的前半生是处于政治斗争的阶段。为了皇权武则天和她的政敌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她把她全部精力用在了政治斗争上了。当她坐上了皇位后,江山稳定了,而她又热衷于迁都洛阳之事,这一切事物均够她忙碌了,她那里有闲情逸致对其他景物关注,更别说那些花花草草了。
只有到洛阳后,天下太平了,这时她才有机会游山玩水,也有了闲情逸致地关注一些事物。当她到洛阳后也被洛阳一带的山山水水所着迷,如她上寿安山后看到眼前的美景,便随口而出:“好一派美丽锦秀的洛川美景,犹如一道锦秀的屏障一般。”而正是因为她这脱口而出,才使那个本来叫“寿安山”的地方叫“锦屏山”了,且还留下了“锦屏奇观”几个大字,还刻了碑文,留传于后人。她还在洛阳西的一个小山,设立点兵观礼台,这就是现在的香鹿山。也有闲心注意一些花花草草,开始关注牡丹的开放,也更加重视对牡丹的保护,所以,就下令只能在皇宫禁苑和王候贵宦的府邸种植,还让专人管理种植培育,还亲自下了保护召令,而这怎能说是武则天贬牡丹呢?又说过来了,也许在她执政的年代里武则天会从其他地方移植而来的牡丹,而移植来的这些牡丹并没有出现水土不付的现象,却开的比在本地更艳丽、鲜艳、饱满、丰韵、且好看得多。
牡丹全国都有,而开的最艳丽、最饱满、最好看的还是洛阳牡丹。其他地方的牡丹就是没有洛阳的艳丽、饱满、丰韵、好看。这说明了什么?归根结底是环境和气候的因素,洛阳一带更适合牡丹的生长而已,不是什么神灵之类的相助。
我从花丛中出来,而久久不愿离开,沉醉于群花灿烂之间,我不由得伸出手打算轻抚一下身边一朵白牡丹的花瓣。而刚刚把手伸到叶瓣时忽然听到一声:“不要摸它,白牡丹是圣洁纯美的,如果手触一下它会马上枯萎的。”我赶紧把手缩了回来。
不远处有二十几岁的女孩正面冲着我看。我笑了笑说道:“牡丹太美了,我这是对牡丹的喜爱,没有伤害它的意思,更不愿让它枯萎。”
“牡丹是高贵的,更是无瑕的,希望不要伤害它。”她说。
“对!你说的很对,赞成!我们要做好护花使者。”我说。
“对!希望我们每一个洛阳人要珍爱。”说完她就离开了这儿。
看着护花使者渐渐地离开,我静静地在园中看着牡丹默默地在明媚的阳光下绽放着艳丽的芬芳,我在静静地思考着。是啊!牡丹不仅仅是美丽、华贵的象征,更是一种纯洁无瑕的象征。它们是在静静地绽放着她的美丽,以它们的纯洁和美丽来装点人间社会,把它们的纯洁和美丽带给了人间,让人间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一种的品质,这正如我们每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丽的闪光点,如果把我们的美丽的闪光点汇集在一起也来装点人间社会,那么,我们人间社会将是什么样子呢……?!。
2012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