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大脚仙・小脚仙

大脚仙・小脚仙

2013-10-27 09:57 作者:木木一 阅读量:27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大葛仙”、“葛仙寺”,分别是两处庙宇名,一处在自贡一处在内江。因为都有一个脚板印,所以又叫“大脚仙”、“小脚仙”。或许是四川人方言语音的口误,又被叫着“大角仙”、“小角仙”。地图上,自贡标注的地名是“大脚仙”,而内江标注的地名则是“小觉仙”。本来语音上“脚”、“觉”、“角”是能互相通读的,但四川人可以将“角”再读出了一个音来,那就是“gě”,刚好与前面的“葛”同音了。

我们先去的是位于内江市东兴区小河口镇沱江河畔的小觉仙“葛仙寺”。

那是一个多月前一场绵绵春雨后的周末,我们从内江泽惠医院(原铁二局职工医院)开始徒步,来到小觉仙山脚下。本打算是顺着小公路继续往前行走的,却因同伴说小觉仙山上的“葛仙寺”有个脚板印,传说是自贡葛仙山的葛洪道长在得道成仙之时,一步登天跨越,在大葛仙留下一个大脚印,在小觉仙留下一个小脚印,因而又叫“大脚仙”“小脚仙”。哇,好神奇!

既然有这么一处神奇的传说,何不上去看个清楚弄个明白?看着小觉仙山顶上那隐约的庙宇翘角,忽然想起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中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诗句来。而我摇头晃脑的诵读,还是让同伴因雨后路滑有些犹豫不决。

正踌?间,忽见小公路转弯处的坡下,有一老农正用锄头一锄一个坑儿地挖着打滑的土埂路。这不就是为我们准备的么?毫不犹豫,我们下了小公路,踏上了那条老农挖过的土埂道。刚走了几步,同伴说:“老农挖路辛苦了,我打一根儿烟给他抽。”他的手随着话音反向身后的背包耳袋去摸烟,不料这一动作可能过大,一个半旋将他自己一米七五身高八十公斤体重的身躯重重地旋进了旁边的地头里。“哈哈哈哈——还没上山呢,你就拜上了,够虔诚的!”好得身下有一颗硕大的红油菜头给垫着,不然浑身上下都会是泥。

雨后的泥泞小路有多滑,走过的人都会知道。由于没考虑走泥路,所以穿的是板鞋,鞋底上尽是细细的回路纹,灌点泥浆就成了一抹溜平的滑板。犹豫,让我们驻足,是退回去还是继续向上?这时从前面的土泥阶梯上小心翼翼地走下来两个杵着竹棍的男子,其中年轻点的那位男子告诉我们说:“太滑了,我都摔了好几跟斗了。”的确,他的后身上全是泥。我们面面相觑。

人家上去了都能下来,我们还不敢上去?坚定信心是容易的,坚持走到山顶就值得怀疑了。但那个脚印吸引着我,我还是坚持着要上去!上就上谁怕谁呀!既来之则安之嘛,上!按照老农教的,踩着路边的小草走。就这样,一步三滑地走过了一段铺有石块的斜坡。

眼前一长段陡立的石阶小道又竖在了那儿,那一头还在蜿蜒着向上延伸。一会儿陡斜一会儿陡立的阶梯小道真的累得人够呛,溜溜滑滑的让人汗流浃背、脚耙手软,还没地方可以停得下来休息。心里还真有点暗自后悔。上完那长长的阶梯小道虽是一段缓坡,但那一路泛着光的稀泥又让人胆颤心惊起来。这时一个随后跟上来的,穿着中跟鞋的女朝圣者也建议我们踩着路边的草草走,或是下到土坎下面去走,尽量避开那被人踩熟了而变得滑不溜鳅的泥巴。即便这样,鞋底厚厚的粘土又斤脚增加了好几斤的份量。

就这么一路溜一路滑一路刮着鞋上厚厚的粘泥,滑滑溜溜、摔筋打斗、有惊无险地爬到了小觉仙土红色的庙脚下。其实这山并不高,海拔高度就380米左右,正是下过雨后的泥泞,才让我们爬得这么艰辛和狼狈。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下山时的恐惧,因此各自找了一根树棍作为下山时的“拐杖”。而庙侧门前的黄桷树下一直站在那儿关注我们的一位妇女,看我们杵着树棍走上了石板阶梯的时候,朝着侧门里喊:“还有饭没得?又来香客了!”嗬,一下子出来了好几个人:“有饭有饭,刚刚又蒸好一锅,好吃得很!”仔细看,男男女女中没有一个着道袍或是着僧服的,难道都是些打杂的道人?一看时间,早已过十二点半。

进得庙侧门,就见两座崭新的庙宇前后排列。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道人们便张乐着我们坐下来吃斋饭了。刚落坐就看见了先前碰到过的那位朝圣者,她告诉我们说,今天这庙里还算热闹,如果三月十九开光日再来,那会更热闹。哦,这是新修的庙。听她说开过光的寺庙会更有灵气。开光是佛教的宗教仪式之一,也称“开眼”,就是佛像塑成之后吉日致礼供奉开始。女道人要求我们佛菩萨开光日再来,我们言道:到时再来。

斋饭一人六元,香火一人三元,捐功德一人十元。这是我第一次进庙宇,一切都听女道人的,不过捐功德是我自己选的。接下来,我急于要看到的是那个脚印,她将我们带到了一处水泥脚印前,啊?!说这个脚印就是葛洪道长在自贡葛仙山修炼得道成仙,一步跨过来登天时留下的。嗯,和同伴说的差不多。

这个水泥脚板印约莫四十公分长、二十公分宽、两公分左右深,五指分明,是一个巨人清晰的右脚印。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居然会把脚印留在了灰色的现代水泥地面上?十八世纪英国工程师阿斯普丁获得第一份水泥专利时才标志着水泥的发明。不过,后又在网上查到,距今约5000年(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甘肃秦安大地湾四期文化时期出现的宫殿式建筑的地面,就不是夯土结构而是以料礓石和沙石混凝而成的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青黑色,抗压120公斤,相当于今天的100号水泥砂浆地面,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当然,那个超常的脚印不过就是神话一说,但先前的感觉可不是这样的。

因为仙人脚印修了庙,自然会有众多的善男信女前来朝圣膜拜,以求得葛大仙人的保佑。现在重新修过的“葛仙寺”占据在这座山脊最高的山尖头,它独傲山脊之尖,顺江静立左岸,隔江相伴“玉皇观”①,共同普度众生,吉星高照川南。“葛仙寺”的庙门朝东,依次排有三座庙:一庙佛(南无阿弥陀佛)、二庙尊(无量天尊)、三庙释迦牟尼塑佛身(佛陀)。那个“踩”在一庙二庙之间的水泥脚印,脚趾是朝北的,脚前设有祭台,台上香火缭绕。寺庙内,香炉、香案以及祭祀用品齐全。虽是新修,但庙味儿十足。再看那庙门上方,“南无阿弥陀佛”下蓝底白字的“葛仙寺”几个大字赫然醒目;弧形门沿上“利乐有情”的横批下,上书:“佛法常兴国永固”,下写:“风调雨顺民安乐”;还有庙内端坐莲台、金光镀身的米勒笑佛,和那五位相伴身后左右、手舞足蹈的神仙,以及第三庙供奉的释迦摩尼塑像,都在显示着佛教的极大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教之一。佛教主张出世,即脱离红尘,要求禁欲,讲求生前行善,死后即去极乐世界。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汉味宗教,主张入世,即造神弄化,以求长生不老,讲求无畏精神,比较适合于心静而又没有太大俗世欲望的人。因道教的修为有点像佛家的禅修和密修,故被佛教逐渐同化,因此这“葛仙寺”的佛也就成了主流。

那么大脚仙信奉的是什么教呢?计划是下个周末就去自贡市大安区庙坝镇看大脚探神秘。

告别小觉仙,顺原路返回,结果先前经历的上山难居然让我们感觉到了下山的容易,这一感觉颠覆了人们常说的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得感谢久违了的太阳,它的光芒普撒大地,让泥面变得凝固,让视野变得开阔,让万物变得醒目,让心情变得舒服!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行程一拖再拖,很快一个月就过去了。上个周末的一大清早,我们才带着对小脚的神奇去自贡大安的庙坝镇满足对大脚的好奇。

没有选择徒步去大脚仙,是因为从内江沱江乡去自贡庙坝镇的渡船只有上午才有,因此我们一大早便坐上由内江“甘泉寺——沱江乡”的公交车,来到了与庙坝镇大脚仙斜岸相见的龙门镇(沱江乡所在地)老码头。铁壳船等了约莫三十分钟,凑够了六十个人才开船。三公里的水路,让沱江两岸美丽的青山伴着秀丽的倒影纷纷进入了我的相机,为这次大脚仙探奇存下了记忆的开端。

下了渡船走上机耕道,就可看见从浅丘丛中拔地而起的大脚仙,翠绿中露着整块整块坚硬的石骨,以显示它峻峭的雄姿。海拔高度不到四百米的大脚仙,山虽不高,却与山上众神共同固守着这片家园。绕过它的山脚,一条只供单人拾级而上的土泥阶梯,将把我们引向那个神秘的大脚印。不过走完一段土泥阶梯后就全是石阶小道了,依山而上,陡斜而不陡立,没有缓坡,没有坎坷,很好走也很安全,完全出乎了我们的意料。

奇怪的是,这里的每一颗松树都被吊上了一只白色的塑料袋,树干上“丫”型凹槽流出的松油就汇集到里面。好灵光的脑袋,居然在松树林里开辟出了一片“橡胶园”。这会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吗?猛抬头,忽见崖壁顶上一尊盘腿仰身而坐的人像石,依傍在一峰巨石的前面,它自成天然的造型好像是一位穿着棉袄戴着棉帽的老农,仰望苍穹,祈求神仙保佑。它就是传说中的“人石大仙”吗?顺级而上,在临近山顶时,一块刻有“葛仙山摩岩造像和石刻”的石碑,证明了奇妙的景象应该在这里。

看,左边悬崖下一怪峰突兀的石头才是“人石大仙”嘛!平视它,如一侧身而立的金猴王,由五六砣大小不等的石头垒叠而成,头、颈、肩、腰、臀分明,它居高临下俯瞰山川;俯视它,如一尊菩萨端坐于峭壁间,正襟危坐,面北而默,正在为民祈福。在它的身后就是一个巨石托出的脚板印,那巨石顶端的平面形状酷似一个大巨人的左脚印,虽然五指不清,但拇指分明。脚印长一米有余,前掌宽六十公分左右,后掌宽也有三十公分以上,巨石高度至少也在一米五。脚板印的边沿凿有七八个圆孔,据道人说是曾为它遮风避雨搭建过茅屋草棚。脚印左下有一小神龛,内供四神,以守护脚印永存在世。神龛两旁凿有石阶,可以拾级而上吸附神脚的仙气。这个大脚印就是大脚仙的主角,它脚尖朝西,与内江脚尖朝北的小脚印刚好形成一个外“八”字,难道葛大仙是横跨登天的?要问脚印为啥有大小,只能用透视原理来解释,那就是站在自贡的大脚印处看向内江的小脚印,远处的自然就小。别见怪,这只是笑谈。

说起葛洪,真有其人(公元284~364或343),东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道通儒,是道教的著名领袖;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宏富,《抱朴子》为其主要著作。他的传世作品《嵇中散孤馆遇神》,讲述的是一则神话,却有美好的神话传说着他:说是很久以前,四川南部发生瘟疫,因无药可救,尸横遍野,民不堪命。这时,突然来了一位道长,采山药、集神水、施救于民,成了万户人家的活神仙。人们为要答谢他索其姓名及住处,答曰:姓“人”,居“葛仙山”。然而寻访全川均无姓“人”的道长,也没有以“仙山”命名的山。后经子孙不懈的努力寻找,才在凶险的沱江河下游庙宇集聚的庙坝镇找到一处“大葛仙”庙,并发现了“人石大仙”摩崖,旁边一尊酷似人形的山石告诉了他们这个“人”的存在。恍然大悟间,人们似乎又看到了救焚拯弱的活神仙,他就是在此炼丹,后修炼成仙的葛洪道长。“葛仙山”也就因此而存名。人们在极端恭敬、畏服的崇拜中,还在旁边的石壁上为“人石大仙”凿了一个千佛洞当神床。

然而,本应恭敬严肃,正襟危坐,静默安谧在悬崖峭壁各自的石龛中,不扰凡人的隋、唐、宋时的石刻雕像,却因世殊时异面目全非、肢体残缺。这实为葛仙山上的一大损失,也是古代文化的一大损失。

循迹向右而上,依山石而立的西门保留完整,寨墙基本没了踪迹,更没有其余三门的痕迹,只有方位可指。诺大的一个“寨子”面上,只有相隔两处的一座石墙瓦屋的“庙坝林子李”家庙和一座红棕色的“大葛仙”宗庙才有着庙宇的气息。据道人说,他是葛仙山的后代传人,宗庙是他二十年前重新修过的,他已八十有余。我们膜拜葛大仙,尊敬他的传人。

告别葛仙山,我们将继续完成这次徒步的计划。

①注:内江大梁山上一道观。

相关文章关键词

《大脚仙・小脚仙》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