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余秋雨
我对余秋雨老师的书,特别有亲和力,每每读他的书,真有手不释卷之感。喜爱散文的朋友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文化苦旅》这本书。我读过了《山居笔记》,读过了《霜冷长河》,不知你是否还会体味到在文化旅途上的丝丝苦楚。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杂文集,其中的文章大多涉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反思。
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也许可以让人二者兼得。
历史总是能吸引人去细细品味。但是在这个纷繁忙碌的时代,又有几人能真正漫步过去,静下心来让思绪自由飞扬呢?现在交通发达、人民富裕,只要是你听说过的景点,无不人满为患。原本的苍凉雄阔、莺歌燕舞、恬静优雅,全都被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群所替代,体会到的只有旅途劳顿喧嚣之苦,若不是隐士高闲或者得道高僧,确实没有几人能破出这腾腾红尘,以自己清虚之心灵去探寻和碰撞厚重的文化之门。
余秋雨先生这本《文化苦旅》,最难得的是他的视角,似乎每个景点只有他一人在那里,可以容得他左右上下、里里外外细细端详和冥想,更兼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博闻和精通,使这本薄薄的书册读起来竟有绵绵不绝之感,似乎没有完结的那一页。余先生以简洁有力的文笔,用水墨线条为书中每一处景观勾勒出一幅写意素描,洗去了景观本身的色彩斑斓,而让读者自己去填充色彩。所以,书名虽为《苦旅》,其实苦者自苦,乐者自乐……
如果说从前喜欢鲁迅是因为他激烈的言辞,那么这次对于余秋雨的欣赏则是从内心深处发出对于美的呼唤,余秋雨以他唯美的笔墨点缀文坛这枝傲雪冬梅,雪里一点红,山色美于其中。
他推开书房的门,带上地图,背上背包,走出世俗,回归与山水人文之中,美不言而喻。不管是春温秋萧,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其实,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路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驻留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正像鲁迅说的,这世界上的路是走出来的,也许世界上的美是发觉出的。
余秋雨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人们,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我们无法用某个荣誉去诠释他独特的笔韵,冷峻的分析和他游历的艰辛,走去是件累事,写下片语更是件累事。余派散文以他唯美却又理性的目光去审视历史,审视山水人文。正是这漂泊和游走唤起我们心底的纯朴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抽一枝柳条,撷一只红桃。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我走近了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