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三国演义》随笔
一 青山依旧在
想读《三国演义》原著心思已久了,乘着年假休息,终于满足了自己的这个小小愿望。其实也不完全叫读,读有阅读欣赏的意思,包含着细看和思考。实事求是地应该叫做看比较合适,因为看可以是借来消遣,或者可以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后一种可能更适合自己目前的欣赏能力和阅读水平。
都说《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或演义)雅俗共赏,确是如此。五百年前的作品,到现在读来还是朗朗上口,线经分明,感觉不到太大的语言压力。这并不是说自己突然之间有了欣赏能力,也不是自己的智商有所提高,而确是文本通俗易懂的特质所在。这也许就是名著之所以为名著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今天我们生活的话语时代,大概和几百年前文言时代相比,已经相差很遥远了。尤其在文章方面,天上地下,“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有一点,古人的情感和心思还是和今天的我们有着相通之处,古人的情感通道和我们的情感通道天然联接在了一起。古人感到美好的我们今天也感到美好,如“三顾茅庐”的意境;古人感到愉快的我们今天也依然感到愉快,比如“群英会”的场景;古人觉得痛苦的我们今天也同样感到痛苦,比如“白帝托孤”的描述!没学过哲学,这个意思是不是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古今一理,古今一情。
不同的,是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变了,时代观念变了。但故事里的那些河山依然还是今天的河山,故事里的天空依然还是今天的天空,用原著里的话来说,“青山依旧在,夕阳几度红”。而令人感慨的是,故事里的征战也依然还是今天哓哓不休的争斗,差异着的,古代的战争是疆场的鼓角争鸣和刀光剑影,而今天的战争却是没有硝烟没有械斗的商业激斗。尔虞讹诈没变,口是心非没变,算计没变,不择手段没变;人与人相持的是心机的争斗,商品和商品进行的是名节的掠夺。大地山河一片热闹,城市烟华一片荒芜,在当今人们的心灵版图上,是否还有一方真正意义上没有被战争灼伤的乐土?谁又能说得清。战场瞬息万变,日月朝夕不同,而征战的结果却是人与人的灵魂的竭尽受伤,欲望的无限混乱,而疆场,涛声依旧,还是原来的疆土,依然是《三国》里的万里河山!
《演义》里的英雄人物个个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刘备,出身微寒,为人宽厚,心怀远大;曹操,胸怀大志,善于谋略,而给人的外象却多是奸诈;孙权,善于审时度势,勤于治国,在守住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前提下,也有向外扩张的野心,是一位谨业守家的政治家。诸葛亮智慧过人,一代奇才;郭嘉也很聪明,形式分析能力强;鲁肃仁厚,有济世之才,善于联合他人。武将里蜀国的关、张、赵、马、黄,被称为五虎上将,武艺谋略和人格水平都让人赞叹;魏国的夏侯渊、许褚,张辽,李典,乐进,于禁,徐晃也都很出众,东吴的周瑜,程普,黄盖,太史慈,甘宁,周泰等也都是一等一的武将。
二 闪耀在天空的星辰
在《三国》众多杰出的人物里面,我所喜欢的领袖人物,当数是曹操。曹操胸怀高远,能文能武,个人素质非常好,是一个治世天才,善于识人用人。他的统一天下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不是因为个人的能力没有得到发挥或军事智能不强,而是因为时事形势所限。三国时代的战争结构仿佛表现的极为脆弱,稍不经意的一次疏忽都会导致纷争的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袁绍失乌巢,被连根拔起;曹操本人赤壁一败也是元气大伤,关羽失荆州更是千古一叹!都是因为忽略了某一方面的环节而造成重大损失。这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所以,借用演义的原意,天下大势,非个人的主观愿望所能够改变,而只能呈现一种必然的局势。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就是局势,就是自然,就是大势所趋。好像后来人也有过说过类似的说法:“趋势象一匹脱缰的野马,容易向着它已有的方向奔去”!大概说的也是同等的意思。所以,当任何一个军事领袖,因为个人微观愿望而左右局势的慎识时,失败都有可能在所难免。而在“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进逐格局中,任何一方或个人都不可能保持长盛不衰,无懈可击的完美态势来。无论是袁绍,曹操,刘备,在一些军事关键环节上,他们的表现几乎都是一样的!从这点来看,曹操也是一个了不起成功者,为理想而出发,几经艰苦卓绝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拥有了一个强盛的魏国
忠奸论国,为人处世,时代最终给那些绝世英雄以正确的评价。在一个群雄并起,弱肉强食,尔虞我诈,风云无常,险象环生的乱世环境,什么是忠,什么是奸,什么是诚,什么是诈,已经不为那个时代所倚重了,时代所注重的人格价值,是智慧和实力,是成功和失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那个岁月尤为突现。人们失去了唯一的价值标准。在面对风起云涌,经营惨淡,混乱不堪的现实,“忠、诚、仁、义、信”等等的源流之声已经变得暗淡了许多,失去了往昔的光泽,成为了时代的一道背景。而能够在群雄逐鹿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在人心聚散的纷扰中团结周围的势力和人才;能够判断正确地击败无数对手、树立起自己强大的个人威信和军事实力;能够在多次危急存亡的惨烈战斗屡屡脱险中,保全自身生命和智慧,借以东山再起;能够把一个时代的大船推离搁浅的岸边;曹操,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领袖,成为了哪个时代的弄潮儿!奸的,诈的!除了本能的自我保护和智谋机变的心性,又因何而生?所谓乱世出英雄,时世造英雄!曹操,作为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军事家,政治家,一半是自身的条件和素质所使,一半多是因为时代的环境所造就。
那句“宁叫我负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负我!”,也着实让无数具有公众良知的人心寒了一把,但是,那真的是英雄曹操说过的话吗?难道曹操在人格上真的存在着不可救药的缺陷么?即便如此,“金无赤金,人无完人”,曹操也不可能例外,他同样是一个生命意义上完整的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比如他的滥杀和多疑。但是,一个品格低劣的人有可能成就一番非同寻常的霸业么?这些值得疑问。
真史实据上的曹操以及他的性格和作为,大概要比以上提到的丰富的多,复杂的多。但是以今天俗世的眼光来看,忽略了那个时代的功利性,忽略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我们看到的至少是一个积极上进,胸怀大志,有所作为的古代英雄形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势策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世人评说,已成为了那个时代远去的症结。留在今天的,是世人眼中的一个伟韬宏略,大智大勇,大气磅礴,独一无二的时代英雄人物,举目仰望,曹操,成就了一座历史的丰碑,一个历史的高度,已无人再可超越。
我所喜欢的辅国之臣,只有诸葛亮。据史书资料记载,诸葛亮28岁就出来跟随刘备打天下了,可以说是一个年轻鸿志的有为青年和高端人才。诸葛亮的军事、政治非凡才能较多地是在蜀汉后期才表现出来的。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的故事近于神话,也多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不管是史书记载,民间传说,还是《演义》里蜀汉作为正统思想的存在。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口碑都是无语伦比的,无论是曹操,孙权,亦还是司马懿,都不可比及。这除了他的军事智慧治国才能过人之外,一个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个人文化道德修养的崇高和丰富。一个突出方面,就是在实践中他对集团内部人际关系的处理,就表现的比较理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人素质高,人缘关系好。这一点,无论是演义还是史实,从他的人际经历也可以作为一个好的证明。
他和刘备的君臣关系,虽不可能象演义里描述的那样和睦可亲,但有一点可以证明,作为一位领袖身边的非凡人物,他一直沿着君臣那条忠义传统之路走了下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走到了他人生的终点。在对待同僚方面,也很少有和那位重要将军大臣矛盾的记载,性格刚傲的关羽,脾气暴躁的张飞,智勇双全的赵云,还有文臣如法正,简雍,邓芝,等等都融洽相处,互励互信。至于和他同朝的李严,刘巴,廖力还有后来失了街亭的马谡,则好像都是出于另外的情况,即出于公心,出于国家政治和法制的需要,而很少因为涉及个人利益而发生矛盾,换句话来说,就是没有私心,这对于一个处于重要职位的领导人物来说,是很难得的。和许多现实社会的一些贪官污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又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马谡纸上谈兵违背了作战部署,给军队造成了损失,按律当斩。但马谡也不至于一无所能,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而且蜀国本来人才就不多,何况赦马谡戴罪立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在一些战事部署上马谡就曾以参事的身份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比如在“七擒孟获”战役前,马谡就给诸葛亮建议,提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也获得成功。另外诸葛亮和马谡的个人关系也不是一般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类似今天的师生关系或师徒关系。除了后来居上的姜维,马谡也是诸葛亮所看重和信任的人才之一。还有一点政治关系那就是马谡的哥哥马良前期和诸葛亮都曾是同朝为官的战友,于私人交情都是有深厚基础的。但是事情到了那一步,没办法,为了国家,为了军队,为了形势所迫,诸葛亮还是忍痛割爱,把马谡办了。但是最后诸葛亮还是掉泪了!为什么?一半是个人感情,一半是属于公心,马谡可以不杀的理由很多!所以诸葛亮在人际上,基本没有得罪什么人,一直是一个受人尊敬受人信任的领导者。至于诸葛亮的个人学识和勤奋精神,更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很值得今天自命不凡的我们加以学习。
最令人敬佩的武将莫过于赵云。赵云,字子龙,河北常山人。文武全才,五虎上将之一。虽然史料里蜀刘没有五虎上将的这一回事,但演义里作为一名大将忠勇和智慧的表现与真实的人物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长坂坡七进七出是假,但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保护刘备家属是真;在刘备非常困难的时候,毫无怨言,铁心相随。最让人感动的是因为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但患事业无成,何患无妻!”,硬骨铮铮的一句话!激励过不同朝代不同年龄男子的豪言壮语!不管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是否还合理可用,但这句话再没有第二个人有胆气说的出来,说这句话的千古只有这样一位人物:名将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