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摩托车
在城市很少见到骑摩托车的人,人们上下班或者接送孩子上下学,大多骑着自行车,自行车汇聚成一条缓缓涌动的河流,这大概由于城市人多车多、道路宽阔平坦的缘故。而在农村,尤其是山区,自行车几乎绝迹,摩托车成了人们的代步工具。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家家户户有摩托,好些家庭还不至一辆,爹有爹的,儿有儿的。那些原来以修理自行车为业的手艺人转行修起了摩托车。六十岁以下的成年人,极少有不会骑摩托车的。随着摩托车的普及化、大众化,拥有一辆摩托车,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财富标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山里人还为有一辆自行车而自豪,不少人把爱车用花花绿绿的塑料布条缠绕包装起来,经常把自行车擦洗的明光水亮。然而不知何时起,街道上、公路上忽然出现了一些小型“嘉陵”牌摩托车,不用脚蹬,上坡一溜风,如履平地。摩托车发出的“嘟嘟嘟”响声,引来路人艳羡的目光。人们送这种摩托车一个通俗而不雅的绰号——“电驴”。刚出产的“电驴”,脾气比较犟,稳定性差,不好驾驭,“情绪”容易失控,常和奔驰的汽车追尾或“掐架”,便有人爱也“电驴”,死也“电驴”。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型号的摩托车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稳定性、可控性也越来越好,慢可如步行,快可如疾风。先是男人的坐骑,很快也成了女士的“宠物”,骑上那小巧玲珑的“木兰”摩托,长发飘逸,招摇过市,更是爽不可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摩托车已成了乡村新婚夫妻的必备之物,新婚燕尔,新郎骑着摩托带着新娘,那真是风驰电掣,风风光光,其喜洋洋者矣!
我家房屋地处村西大街丁字型路旁,往来于东西南北的摩托车声不绝于耳。方圆临近十里八村的青壮年,大部分在本镇东西山沟的煤矿上班,每逢早上八点、下午四点、晚上零点前后的上下班高峰时段,穿梭来往的摩托车,就像擦地而飞的大雁,一辆接一辆飞来飞去,让人目不暇接,那“嘟嘟嘟”的响声传达着人们勤劳致富的心声。除了上班下班、进城闲逛、走亲访友外,就连去承包田里干活,也是骑着摩托车,绑上农具,带上化肥,层层梯田,弯弯山路在摩托车轮下变得如同一马平川,昔日那种“出门就爬坡,全凭扁担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反添了几分“山高坡陡若等闲”的气魄。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村村通,路路通,水泥路,柏油路,给乡村摩托车插上了翱翔的翅膀,描画成了一幅乡村灵动飘逸的“百骏图”、“千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