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网络何时才能不“暴力”(E周刊)

网络何时才能不“暴力”(E周刊)

2013-10-23 14:59 作者:逸文 阅读量:43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今年3月初,影视明星赵文卓与甄子丹因新片《特殊身份》解约一事互相指责,这方说甄子丹擅改剧本,是戏霸;那方说赵文卓擅离剧组,耍大牌,争执双方的影迷掀起了网络骂战,一度引发明星站队各表态度。3月20日,舒淇把杜汶泽的发言转发至微博,并称赞甄子丹“是一个敬业乐业,凡事认认真真……且毫无任何怨言的好大哥好演员好男人”。微博发出,竟有大量网友蜂拥留言,骂声不断,“我对你太失望了”“是非不分”“女神梦破碎”……甚至有网友将舒淇早年古装不雅照贴到论坛,在网友的大量回复与转发之下,事态进一步升级。不堪其扰的舒淇从26日零时开始一条一条地删除自己写下的上千条微博,并取消了全部关注。至此,娱乐界的又多了一起“网络暴力”事件。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的爆棚式增长,“网络暴力”事件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这种在网络世界中由众多网民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70多年前,影坛红星阮玲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句“人言可畏”留下多少无奈。而如今,“网络暴力”则带给人们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指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这些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由于网络媒体具有虚拟化、匿名性以及广泛参与性的特点,又会吸引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网络暴力”事件由此产生。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和真实世界并行、交融的现实世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一方面使得网民可以更为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使更多的人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话语权;但另一方面,网民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须负责,这就大大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下,尤其是在一些煽动性言语的误导下,很多网民往往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继而盲目地对事件作出是非判断和道德评价,并以过激的言论和侮辱性的语言对当事人进行“声讨”和人身攻击,很容易使有些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行演化为“网络暴力”,甚至将这种虚拟讨伐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和心理伤害,“网络暴力”现象越过了道德和法律底线,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亟须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防治,让网络逐渐远离“暴力”。

关梅在《“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中指出:要遏制“网络暴力”,最终要靠网民,因为“网络暴力”事件的主体是网民,网民不仅应该掌握基本的对于网络信息的浏览、获取的能力,更应该具备对于各种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保持冷静理性的头脑,让虚假的网络信息和偏激的网络言论消失在萌芽状态,这样,“网络暴力”事件就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因此,从自律角度出发大力开展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才是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根本途径。学者应力说:“互联网虽然是虚拟化的平台,但是网民的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网民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全社会要营造氛围,积极引导网民提高网络素养,进而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各级政府和网络媒体肩负着重要的管理责任,要出台相应的规范,强化网站的监督和管理功能,避免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和商业利益而忽略社会责任,真正做到合法办网、文明办网。我们期待着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作用下,“网络暴力”事件可以最终消除。

相关文章关键词

《网络何时才能不“暴力”(E周刊)》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