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看花两眼泪,不共楚王言

看花两眼泪,不共楚王言

2013-10-26 21:05 作者:暗香盈袖 阅读量:40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浓浓的夏意已悄然来临。阳光很好,一片晴朗。可,心的那片天空,微雨,微寒。

这正是花重锦官城的季节,姹紫嫣红,煞是娇艳。只可惜看花的双眼,却是泪光点点。于是,"看花两眼泪,不共楚王言"的诗句在脑子里萦绕缠绵。

这首诗出自王维<息夫人>。也是一次诸王的饮宴间,大家谈起春秋时的息夫人,有人向王维索诗,王维当场挥笔题下此诗:

莫以今时宠,忘却昔日恩。

看花两眼泪,不共楚王言。

息夫人,陈国之女,唤息妫,有绝世之貌,眼如秋水,脸似桃花,丽若芙蓉,雅若惠兰,站如临风弱竹,行如仙子凌云。斯年,息妫回陈国省亲,路经蔡国,进城探望其姊,即蔡哀侯之妻,席上,蔡哀侯对其进行调戏,语及戏谑,息妫大怒而去。

息侯得知此事,火冒三丈,引兵攻占蔡国,生掳蔡哀候。变身阶下囚的蔡哀侯心中嫉恨,于是向楚文王进言盛赞息妫,说她"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世上无有其二"并极言"天下女色,莫比息妫,彼天仙尔"。

楚王闻之,心生倾慕,欲得息妫。公元前680年,楚王伐息,夺息妫为夫人,息夫人至楚,三年不与楚王说一句话,只是终日以泪洗面。楚文王很奇怪,问之,回答说:“我一妇人,身事二夫,即使不能死,又有何面目同别人言语?"

一个弱女子,致使三国兵祸相接,说是红颜祸水应不为过。然而,她哪里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呢?与那些积极参政议政以致乱政的美女们相比,她应是最无辜的。有句谚语说得好:匹夫何罪,怀璧其罪。两个国家因她而亡,两个王侯因她而变身阶下囚,可她,也只是一个薄命红颜

啊!

历代文人对息夫人一事多有吟咏。周作人有一段话评说息妫,极为恳切:"她以倾国倾城的容貌,做了两任王后,她替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可是没有对楚王说一句话。喜欢和死了的古代美人吊膀子的中国文人于是大做特做其诗,有的说她好,有的说她坏,各自发挥他们的臭美,然而息夫人的名声也就因此大起来了。老实说,这实是妇女生活的一场悲剧,不但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事情,差不多就可以说是妇女全体的运命的象征。”然而古代大多数文人都认为,在息国破后,息妫就该一死,才是一个烈女该做的事情。王维却不这样想,廖廖20字,就道出了他对息妫艰难处境的怜悯与同情。息妫是艰难的,面对两个深爱自己的男人,一个因自己亡国为奴,一个对自己百般娇宠,还生有两个儿子,爱不得,恨不得。再深的苦痛都只有如飞雪飘落大海,化水无声。谁叫她不能做一个"能以今日宠,忘却旧日恩"的薄幸之人呢!因此,"看花两眼泪,不共楚王言"是她唯一的坚持。变心是容易的,然而对一份感情的坚持、坚守是艰难的,这样的人,他的人生注定是痛苦的,也许,在息妫的心中,对楚王的感情,仅仅用一个爱或恨远不能诠释那个中滋味。毕竟,女人的心是柔弱的,那么厚重的爱岂能不屑一顾,只是命运的戏谑,如桅子花般高洁的心境不容许她能心安理得地忘却旧日恩去承载那份浓浓的爱意,于是,便只有自己苦了自己,用沉默的坚持。

息妫的结局已不可考,关于她的记载歧异甚多。

有这么一个传说:一天,她趁着文王出行打猎的机会,溜出宫外,与息侯见面,他们自知破镜难圆,就双双殉情自杀了。后人在他们溅血之处遍植桃花,象征鲜血遍地,并建桃花洞和桃花夫人庙纪念他们。楚人便以息夫人为桃花夫人,立祠以祀。后人又升格封她为主宰桃花的女神。

这样的结局有一种凄艳的美。

随夫赴死之时,息妫的心里可曾惦记楚王呢?

爱恨两难的男人啊!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就这样离去,成全了高洁,卸下了枷锁,也赢得了你全部的爱。

在你心里,永远!

相关文章关键词

《看花两眼泪,不共楚王言》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