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广州人・湖北人・北京人

广州人・湖北人・北京人

2013-10-03 08:32 作者:微笑的云 阅读量:28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总羞于向人介绍自己是湖北人,而又不知是什么原因让我对北京人总心存信赖,至于广州人在我心中的神秘感是那样地不可探究与理解。

这一年,我居住了三个地方,暑期,我在北京;春节,我在广州.期间,带着探究的心理,我细细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

朋友在网上说:"家里好冷哟,下好大的雪,好多年都没有这样冷了!"来广州之前,家里曾冷过一段时间,北风扯着长长的号子呼啸了几天,以为那就是这年最冷的时段了,没想到春节期间又来了一次寒潮,而这次的寒潮在时间和程度大大胜于前次.我庆幸我躲过了这次寒潮.我呆在广州,除去了雍肿的羽绒服沉沉的棉鞋和厚厚的围巾.我身着春秋装,脖间飘动着轻盈的丝巾,在潮湿的暖风中,我和家人逛于花市。

每年的春节前夕,广州有许多特为春节而设的花市,花农把精心侍弄了一年的花木搬到这里供人观赏购买.以期这一年的付出有个丰厚的回报.逛花市的人从上午到晚上,源源不断,返回时多多少少都购买了花木.价格也便宜,十元钱能买到十七八枝玫瑰,当然贵的也有好几百元上千元.花木的品种也有上百种,最多的是玫瑰菊花兰花金柳五子福和缀满黄色果子的桔树.到了除夕的晚上,花市的交易到了最后时刻,这个晚上,逛花市的人是最多的,潮水般的人流涌向花市,似乎所有的住宅都空无一人了.这与我家乡的习俗是大相径庭的.在我家乡,这时是开了所有的照明灯,聚在家里打牌或看春节联欢晚会,就算是再怎么爱外出玩耍的人,除夕的晚上也要待在家里“守岁”.世代沿袭下来的守岁习俗,其目的在最大程度上是约束人们聚在家里与家人叙家常,续亲情,让”家”的概念再次更新.当然,广州的人这时不待在家里并非没有家的概念,他们来到花市其实也是为了家.为了家的美丽,他们来购买中意的花草;为了家的吉祥兴旺,他们来购买桔树,像征大吉大利.每一家每一户每个店铺都要买上一盆两盆,放在门前或院落里.

过了晚上十点,突然一个现象惊现在我眼前——花市骚动起来,花农举起早已带来备用的棍棒朝没有卖完的花木砸去,顿时,花市一片狼藉,鲜活美丽的花木"横尸"倒地,残枝断叶飞溅,连同栽种花木的大缸小盆也一同粉身碎骨.这便是花农们的经营之道.他们不会像我们时常见到的商家以"跳楼价"、"血本价"来降价促销,不会让买家选择这个时候以低廉的价格买走他们一年的辛劳.为了来年的希望,他们毫不怜惜今日的"自残".这种经商之道很有些残酷,但残酷里饱含着"舍得"二字的深刻寓意。

暑期,在北京的小住,让我感觉到一种祥和与温馨,身心既轻松又踏实.这次去北京我没有游览名胜古迹,而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每日里买菜做饭,在小区里溜弯聊天,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老北京。

北京的人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加上密密的楼房,永远不知疲倦的车流,诺大的北京城,足以能把陌生的人转悠得找不着北.于是,街头巷尾不断有问路的人,被询问的老北京伸直了胳膊指着道路说走多远多远就朝左拐,再走多远多远朝右拐,或者过天桥或者乘几路车,那一口甜甜的京腔和不厌其烦的态度恨不能把问路的人亲自带到目的地.为什么老北京会这样厚道的待人呢?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亲和外地人呢?是那种居住在首都的自豪感驱使还是骨子里生就了宽厚仁德的本性?我的一个朋友在上海问路,被问的人张嘴说道:”十块钱.”哈哈,我笑这位朋友的运气差,问错了人.我想上海的人并不一定都是那样的.就像我,在网上初遇一位朋友,人家问我:”你是湖北人?”我说是的,人家又说:”天上___,地下____”大概是人家和我初次相识,不好意思说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话,我笑了,我知道他要说的是湖北人的心眼多心眼活,在广州我见过一则广告,在招收的对象后特别注明了”不收湖北人和河南人”(不清楚他们为什么把实诚的河南人与心眼活的湖北人并列在了一起).还是在广州,一位出租车司机说他的女友是湖北人,家人无论如何也不让他们结婚,原因就是湖北人太机灵.唉,真是可悲可怜,不知怎样为湖北人辩释,只有从自我做起,厚德载物,宽厚待人,真诚交友,希望聪明机智的"九头鸟"多几份诚信多几份友善;更希望"湖北佬"成为湖北人的骄傲,成为世人所崇敬的偶像。

世人在世诚为信,诚实为本世人敬。

相关文章关键词

《广州人・湖北人・北京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