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夜“排挡”
火红的夕阳渐渐落下西山,忙忙碌碌的人们陆续下班,嘈杂的街市慢慢恢复了宁静,这时,漕河街道繁华地段的两旁,陆续冒出了一个个以红、黄、蓝为主的五彩塑料布帐篷。顶顶帐篷,像朵朵荷花,竞相开放在街道两旁,很快形成了一道夜的亮丽风景。
这帐篷,是活动的彩色房子,是漕河夜市“排挡”的风衣、雨衣。
夜幕还未降临,“排挡”内已是灯火灿亮。宵夜的人们,三三两两,陆续进入“排挡”内坐下,点上几个菜,叫上瓶把酒,悠闲地吃着,喝着,聊着……那样子像神仙。做客“排挡”的有工人、市民、教师、商贩、公务员、小老板等等……大家在此,有的消遣,有的联谊,有的谈情,有的说工作,有的聊生意,有的侃家常……当然,也少不了有人在此解闷。漕河的“排挡”,漕河老百姓夜间的“宴会厅”、“聊天室”。
漕河县城,有夜市“排挡”近百家。这些“排挡”主要分布在漕河三路、漕河四路西头、红旗一桥北边、汽车站和火车站附近几个繁华的地段。最多一处是四路西头,共有20余家。无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每个傍晚,“排挡”都会在这些地方早早出现,直到夜深路断人稀才拆搬。第天,无论起多早的司机出车上街,都不会遇到“排挡”障碍,因为“排挡”于当晚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漕河“排挡”的架设与拆搬也是快速的。
“排挡”是属于“夜”的,她是“夜”的伙伴,是“夜”的美丽女儿。这位“夜”的女儿用她特有的魅力,使漕河的“夜”充满了生机,洋溢着欢乐,显得温馨而又迷人。
“排挡”顾名思义,是“海陆杂陈,百鲜罗列”的意思,现指露天饮食摊。《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都说,它原是帝王宫中的饮宴。“排挡”一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宋朝人所写反映宋朝宫廷生活的作品。
“排挡”是个古老的名词,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似乎消失,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它又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
“排挡”的出现,是经济繁荣的结果。漕河的“排挡”据说是83年出现的,当时只影院门口有两家。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吃排挡”与做“排挡”生意的逐渐增多。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漕河的“排挡”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
“排挡”这个封建时代与老百姓无缘的高雅名词,如今已归老百姓所有,毋容置疑,这是时代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日高的明证。
(发表于《蕲春报》2002/4/23/第二版“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