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幽思古钧台
清明时节,天空飘着细雨,我去参观禹州古钧台。
乘坐10路公交车,沿着市府东路,过滨河路,再经过繁华的颍河大街往北,来到禹州市一高门前。门外东侧,微雨轻烟中,古钧台的楼阁轮廓映入眼帘。进校园来到古钧台前。古钧台坐北朝南,为砖石结构,分两层。下层台基呈长方形,朝向北面有一圆拱形门洞,人可以直接进入通透内洞。门洞上方嵌青石,隶书“古钧台”三字,气势浑厚,苍劲有力。门洞两侧有砖刻楹联,上下联分别是“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方形台基之上,建有楼阁,是双重檐两滴水风格,立体而富有层次,上小下大。飞檐斗拱,檐牙高啄,彩色绘图精美;雕梁画栋,四角翘翼,悬挂铜制风铃。亭阁顶上方覆盖赭黄琉璃瓦,下方四周,共有24根红色明柱伫立支撑,透花门窗显得古色典雅;四周有青石雕刻栏杆,精美石栏20块,上面雕刻和大禹及其儿子启有关的历史典故、风景文物图,如后人熟悉的“大禹治水”等。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气势巍峨。
据史料载,古钧台又名“夏台”,是夏启大宴诸侯,举行开国大典之地。今日的古钧台,是个历史遗迹。它穿越历史的时空,历经沧桑巨变,早已荡然无存。清康熙38年(公元1699年),时任禹州知州的于国壁选址重建于此。1991年禹州市人民政府又斥资修建,古钧台遂成今天的形制规模。2008年,成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登台四望,周围房屋高低错落,绿树天幕雨雾连缀。仿佛置身于一段久远沧桑的历史深处。是的,古钧台,你可是历史的最好见证?你是否意识到,中国的历史曾经在此拐了一道大大的弯,并从此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历史典籍和相关传说中,尧和舜相继为北方部落首领。当时黄河流域发生洪灾,人民流离失所。尧舜派鲧(禹的父亲)治理洪水,他采用“堵、塞、围、垫”之法治水九年不成。鲧被杀,其子禹被派去治理水患。禹及时总结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薄衣食,”“卑宫室”,“致费于沟域”(《史记•夏本纪》),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后来,舜禅位于禹,大禹成为夏部落联盟的首领。据史籍记载,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行使国家权力,奴隶制的国家政权初步形成。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废止“禅让制”,自己继承部落首领职位——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从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转变。夏启于夏启元年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竹书纪年》)”。古钧台,见证了这段特殊的历史时刻。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正式建立。古钧台也成了禹州作为夏王朝发祥地的历史见证。
雨越下越大,整个古钧台笼罩在哗哗雨声??水雾中。透过眼前雨帘烟雾,我的思绪仿佛被扯得很远很远:私有制的出现,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当时历史的进步与必然——夏王朝禹和启父子,刚好在这历史的转折点上“子承父业”,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巧合?自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又上演了多少类似的历史剧?三国争霸,曹操父子;三国归晋,司马懿父子……王位的传承,当老子的处心积虑为儿子考虑谋划埋下伏笔,甘当台阶和铺路之石。这一切,大禹和启算得上“子承父业”政治潜规则的开山始祖啊!古语说:“登利禄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现在看来,属于富二代精英的启生活在孔孟之前,谈不上背其道,但却注定要有‘窃尧舜之词’的不光彩行径啊。往事越千年,历史人物早已不在了,但历史遗迹和前朝历史还在。对于后来人来说,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和评析历史人物呢?这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段无法割裂的历史记忆,也是一个厚重的历史命题。
此正是:“试问往昔多少事,朝代兴亡几清明?千古幽思古钧台,今登故台听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