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王陵游记
初春时节,我和几位友人结伴到周定王陵游玩。车子驶离禹州市区,往北,过古城,一直向无梁镇进发。
及至初春,车窗外原野泛青,村庄含翠,人来车往,春的气息渐近。好友言灵,是第二次到周定王陵,自然是我们的特约导游了。他简略介绍了一些周定王陵情况:周定王,名朱?,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弟弟。朱?于洪武十四年就藩于开封,因其封国为周,谥号为定,故称周定王,其王陵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老山坪(明山)东麓,后人称周定王陵。周定王陵墓与其王妃陪葬墓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车窗外,天色好像突然变得灰蒙蒙的,车子也剧烈颠簸起来。我们才留意到无梁境内的水泥公路损坏严重,大坑小坑连绵成片,积水泥泞。无梁原是水泥、石子重要产区,水泥厂林立,经济繁荣。但是这里污染严重,人们正常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近几年水泥厂改造升级,很多厂子被关闭。但拉石子的车辆却不减少——原本平坦如砥的省道,变成现在的麻子脸!触景生情,我们几个人不由得感慨颇多。
车子驶离坑洼难行的省道,沿着乡间公路向着西北方向依稀可见的朦胧山影行走。约摸二十分钟后,到了目的地。
走进周定王陵墓区,只见周围群山环抱,微露青颜。站在陵墓区中间广场,左边山势逶迤其形如青龙盘旋,那是青龙岭;右边山势突兀状如猛虎,乃是卧虎山。我们在言灵的建议下,决定先登山观景再游览墓陵。沿着两山之间的蜿蜒山路盘旋向上,几经停歇,到达中间最高峰“太白崖”(又称为“中天一柱”)时,我们几人已经是气喘嘘嘘,大汗淋漓了。路程有多远?有人提出疑问。“大概有七八里路吧。”言灵说。四周环望,群山虽有青色,山风袭来,寒意尚浓。但见南边百余米有一座石峰“南天一柱”(俗称“龙拉磨”)突兀而立;北百米处有一奇石,名为“金字石”(被称为“北天一柱”)横卧。三柱相拱,仿佛直刺苍穹。三柱鼎立,形成擎天之势。
极目远望,“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向下俯视,只见山岭弯曲,向左右两边延伸,形状如椅子形。周定王墓就座落在椅子中,建造于金字石下侧。言灵说:“古代帝王活着之时,他要坐龙椅君临天下,死了,还要尽显帝王之气——就连这个明朝的周王爷,也选择死后在这样一个好地方安息啊。”众人看此情景,听此言,又少不得是一番感叹。
下山之时,几个人感觉脚步轻快多了。我们终于来到了周定王墓前。王陵背靠老山坪(明山),面对陉山,“左青龙,右白虎”拱卫,真是一块绝好的风水宝地。走进了,细看,陵墓坐西向东,是一处由砖、石建成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地下宫殿建筑群。据说,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我们怀着静穆之情,过地宫的墓道、墓门、甬道,往前,终于到了由前、后、中、左、右五组砖石拱券殿堂组城的地宫。地宫呈圆拱形,里面虽有微弱灯光,却显得阴暗,一股冷寒之意扑面而来!地宫的正殿堂,原是停放棺椁的地方(定王陵曾被盗,棺椁上方盗洞痕迹依稀可辨),石棺椁历经岁月沧桑,颜色不再鲜亮如初,呈灰青色静卧着。那石棺椁后面有一个龛室,空荡无物;大殿后墙并排有四条王妃洞,阴暗狭小。据言灵介绍,周定王陵的内部构造,和明十三陵的一样,只是规模略小些。被专家们誉为“十三陵的缩影”。
出了周定王陵墓,向右侧行走了一里多里路,就来到周定王妃子墓(俗称娘娘坟)。进入松柏掩映的院落,步入地下墓葬,又是一番别样景致了。那墓室距地面高大约10米,主结构是砖,石混合的环廊形穹窿顶洞,酷似“黄罗伞盖”,“环廊”的外壁四周围分布着距离相等的七个单体墓室和一个与墓室形状一样的墓门。据说,这种造型在全国独一无二,是建筑艺术之的珍品。这不由得让人称奇。
时近中午,我们从周定王妃子墓出来往回赶。在路上,据言灵进一步介绍说,周定王活着时曾遇到灾荒,他把封地内野草可食用的,选叶、茎、根分类绘图著文,编成一部文图并茂的书《救荒本草》,在民间广为传传,救了不少人的命。此举让后人颇为称道。相关的传说在本地并流传很多。
我们几个边听,边议论,气氛十分热烈。大家感叹最多的是,历史上王不计其数,像这样一个名气不算太大,也并没有太多显赫功勋的王爷,能够“尽己所能,为民服务”,他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显得如此高大,并被缅怀,真是“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