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南门口小吃夜市
中秋节前夕,在兰州医学院工作的高中同学郑林科,在参加完武汉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返回时途经宝鸡来看我,有朋自远方来,我当悦呼!林科同学77年考上大学毕业分配兰州后,我们有十多年没有见面了,叙旧的话题自然很多。说话间林科问我:“宝鸡晚上有什么好逛的地方”?我满怀山城人荣耀的心情信口说,“那就逛小吃夜市吧”!
月夜晴空,秋风习习,咋凉还暖。吃罢晚饭,稍事休息,我俩从西关我的住处漫步在中山路上,悠闲自得的向南门口小吃夜市走去。我边走边向友人“吹”,山城的小吃夜市确实美不堪言,中央级刊物《嘹望》杂志为此组过专版;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题过“文化古城,山清水秀。食品小街,宝鸡明珠”的赠语;省上还在宝鸡专门开过全省小吃管理现场会。友人边听我说边频频点头,目光中闪烁着置身领略的向往。
说话间,我们便来到了南门口夜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吃的世界。这里荤的、素的,热的、凉的,汤的、干的,本地的、外地的,应有尽有。“师傅,来碗扯面”。“师傅,来……”,摊主们此起彼伏的招呼声不绝于耳,声音的甜润中蕴含着真诚与热情,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暖人心窝。
山城的夜市,春夏秋冬,不论是晴夜还是雨天,从不停业。晴夜,业主们披星戴月;逢雨,把一方彩条布撑在自制的钢管架上,瞬间就盖成一间间小餐厅,为客人避风挡雨,经营时间一长也就各家有各家的常客。每当傍晚时分,街道华灯初上,摊主们便推着车,各就各位,一个个风味摊点如从地下冒出来一般煞时开张。光看他们拉运东西的车子,人们就像欣赏一件能装取之不尽什物的魔术道具。这种车子,分上下两层,上装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吃食配料;下放水桶炉子煤气灶,最上边架着餐桌餐椅。一到摊点,车子放稳,架板一支,立马又成操作台。电源是早就接好的,电灯一开,四下照得白昼一般,摊主们三下五除二就进入角色。不一会,小吃一条街便在南门口不足200米长的街道红火起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犹如农村过古会一般,好不热闹。一到夏天更是夜市的鼎盛时期。宝鸡红火的小吃夜市还有多处,南门口只是缩影而已。
吃,作为一种文化,在这里“百家争鸣”、争相比美。扯面、面皮、油茶、烧鸡、河马鱼、鸡汤馄炖、汉中粉皮、兰州拉面、糊辣汤、山西刀削面、新疆烧烤,想吃啥有啥。各家摊前摊后,人声鼎沸,吃客坦然舒心,汗流浃背,等客急不可耐,口咽唾沫。即使不吃,望一望色、香、味俱佳的各种吃食,如走进了吃的艺术馆,让你目不暇接;看一看摊主们一个个娴熟的操作,就像欣赏杂技节目,眼福大饱;吃一餐,品个味,你就会口留余香,回味无穷;即使你穿街而过闻一闻,沁人心脾的香气也会使人的鼻感官得到享受。
我和林科同学作为岐山人,与岐山臊子面有着难割难舍的情结。虽已吃过晚饭,但当我们逛到一家悬挂“正宗岐山臊子面”的摊位前,被各位吃客的吃象引诱。我对林科说:“咱俩给这家岐山面当回评委,吃一碗咋响?”,老同学表示同意。我们一人要了一碗岐山臊子面,吃着品着,岐山面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的九大要素俱在其中,正宗的还真够味,要不是肚子抗议,还真想再来两碗。
逛完小吃夜市,我们缓步向回走着,林科深有感慨的对我说:“家乡的小吃真好,走到哪儿都想。山城的夜市真美,能把吃当文化来做,宝鸡人很有眼光。”
此时,我为久居异乡的朋友赞美家乡而心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