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酿成千年古槐之死
每次返回故里。在村中古庙遗址前徘徊,沉重、惋惜、遗憾、难过……,各种难言的滋味便会一齐涌上心头。这里曾经生有两株古槐,郁郁葱葱遮蔽了半个村庄,树干直径需要四五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过来。也不知古槐究竟有多少年纪了,世事炎凉,朝代更替,而古槐依旧俯视着一代又一代山里人轮回的蹉跎岁月。
村里的老人们都说,古槐每日伴着朝锺暮鼓,享受佛家香火,才有着千年不死的灵气。可惜,两株历经历史风雨的古槐,终没躲过现代文明的冲击,却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视野里永远消失了!人们只留下无限的叹息和对古槐的美好记忆。
对于义县地藏寺乡杨树沟村中这两株古槐,上点岁数的人都留有印象。这里曾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慈安寺,有前后两座佛殿,两株古槐分别长在前后殿院中。树冠弯曲着向空中延伸开去,冠展半径足有20米,两树枝杈几乎连在了一起。
每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满树的嫩叶与枝头的槐花相互掩映,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越发滴翠。在密密的绿叶丛中,槐花以一身的冰肤玉肌而别具一格,显得凝重而皎洁。它是那么安静、小巧、精致、素雅,淡淡地点缀着雅致的乡村风情。花香幽幽,随着微风飘荡在村头、山涧、田野,沁人心脾,使人觉得更加亲切和温馨。从远处望去,蓝天白云下古槐矗立在村中的古寺内,把村庄衬托得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显得安静、神秘、祥和。
说起古槐的生命力确实令人惊奇。小时候,我和同伴们经常去庙里玩耍。前殿那株古槐树主干早已朽空,底部露出一个很大的树洞,说起来一点儿都不夸张,我们经常利用这个空洞捉迷藏,里面开阔得可以供四、五个孩子藏在其中。洞口周边有很大一块已脱皮迸裂。树冠枝杈上也有几处树洞,与树干下方的洞口想通,整个主干只剩下很薄的木栓层和苍老的树皮支撑着树冠。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手持拐杖矗立在风霜凄雨之中。村里男女老少为它忧虑,不少人在寺里的佛像前为古树祈祷,希望它能安然无恙。
就在人们为这株古槐风烛残年担忧的时候,发生了令人想不到的生命奇迹,树洞周边开始生出新的略带灰绿色的树皮,缓慢地从四周向洞口的方向延伸。大约历经10余年时间,新皮竟把树洞重新封严,从此古槐更加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缺少知识的山里人无法解释古槐这种顽强的再生能力,自然想象出是佛家宝地的灵气,赋予了古槐长生不老的秘诀。但我更愿相信是古槐自强不息和人类爱护,维系了古槐千年生命不息的奇观。
村里人对这棵古树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视古槐具有灵性的神树,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古槐的,当属寺里的戒魁大师和她的3个徒弟。小的时候听老人讲,村里的寺院是和尚庙。解放前,八路军和中央军经常在这一带打仗,土匪也常到庙里骚扰,和尚被赶跑了。寺庙不能没有主持,古槐需要看护。就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前街有位姓高的姑娘自愿剃度出家入寺当了尼姑。这人就是戒魁大师。和尚庙变成了尼姑庙,外来兵痞土匪进庙滋事的少多了。后来戒魁又收了弟子,每天在古槐前诵经烧香,竭心尽力看护古槐。
村里不管男女老少,对这两株古槐也都有敬仰之心。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慈安寺举办庙会,入寺进香礼佛的善男信女,像信奉佛主一样在古槐前举香祈愿,双目紧闭,默默私语,向古槐述说自己的种种悲欢离合,想借助古槐的灵气,祈祷平安。
槐树下是村民放生的场所,不管谁家,只要捉到长虫(蛇)、黄鼠狼子之类的活物都要送到槐树下放生,老槐树枝杈上的树洞成了蛇类名副其实的庇护所。那时候人们还没有自觉生态意识,只是一种最原始的生灵崇拜,客观上却维系了村里的生态平衡。
槐树下也是村里人集聚消谴的地方,每到春暖花开,一轮明月从山后悄悄地升起,皎洁的月光倾泻在槐树下,微风轻轻地拨弄着树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大家吃过晚饭,都聚拢在这里。清风袭来,带来阵阵的槐花的清香。汉子们吸着旱烟袋,谈论着国家大事,妇人们说着悄悄话,不时传来笑声。月儿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亮,人渐渐的少了,槐树下恢复了平静,远处传来犬吠的声音,渐渐地,整个村子也静了下来,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进入了梦乡……
然而,这种恬淡的田园生活只能留在记忆里,成了家乡人美好的奢望。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村里的古寺毁于红卫兵“破四旧立四新”,戒魁大师含恨九泉,她的三个徒弟被强行迁入县城太平庵。进入八十年代,有人相中了这块佛家风水宝地,在寺院废墟上建起了外贸菜淹汲厂。
这时候,虽然寺毁人去,两株古槐并没有受到伤害,依然郁郁葱葱。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就是这个淹汲厂,后来夺走了两株古槐千年的生命!
淹汲厂建立第二年,人们发现古槐树叶渐稀,还没到深秋已经全部脱落。次年春天,应该是槐树枝繁叶茂的季节,而古槐树冠只有最上端冒出稀稀拉拉几片树叶,到了第四年,古槐树皮脱落,彻底枯死。
也许这些淹汲工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就是千古罪人,就是古槐的杀手!淹汲工为了省事,把淹汲过的废水随便倒在院里,渗入土壤中,古槐的树根,在高盐度土壤水分长期浸泡下,活活被卤死。
逾越千年、有太多故事的古槐就这样轻易而去,不是死于自然灾害,也非死于人类的有意破坏,而是死于人们的无知和不经意。
如果那时人们有环保意识,也许不会酿成如此大错;如果村里事先对淹汲厂环境污染进行评估,也许不会上马这个项目;如果淹汲厂对高盐度的污水进行处理,也许今天古槐依然健在……。
可是一切都完了!家乡失去了这两株古槐,往日的风光已不复存,无古槐的遮蔽,村庄光秃秃暴露在阳光下,显得毫无生气。惋惜之余,我们应该获得哪些警示呢?
写于2012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