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中诗书印的重要性
诗、书、画、印,是构成一幅中国画的艺术组合表现,它有别于西洋美术的绘画表现形式,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创造,如要画家件件精通的全才,的确有相当难度,再说画家技艺高超已是不易,要求画家还要作诗,以抒发自己的感受;还要求画家具有高超书法艺术,实在不易,要求画家精通篆刻更是困难了,虽然如此,但是拿画家来说也尽力做到“全才”。
中国画是融画、诗、书、印为一体的艺术。苏轼在画中就提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中国画与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内容上不仅强调要有诗意,同时还强调字、诗、款、铃印。一幅精美的画卷,用精妙的书法题上隽永的诗句,再铃上朱红的印章,即能画面添彩,四者融于一体,达到完美,是我们国画艺术追求的艺术境界。
诗与画是相通的。唐代以前虽然也有诗人题画之作,但都往往另写别纸,作于画幅之外。后把诗直接题在画卷上的是唐代诗人杜甫是首创者,自唐代至今,历代都有题画诗,诗入画,不仅画由诗益妙,而且诗由画增情,二者相得益彰。然而题诗的位置是否恰当,是至关重要的,历代画家、评论家对此十分重视。老画家泮天寿曾说:“我落墨处黑,接着眼处却在白”。这包括画成后题诗要占的位置,可见他把题诗看成是整个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画上题诗是要经深思熟虑的。
画上题诗,要求诗文的位置也要得当。若是题诗的书法不相称,仍然会功亏一篑的,所以用来题咏的书法必须与画面相辅相成,这就要求字的书体、大小、浓淡、轻重和长短、方园等方面与新题的画作要协调一致。?
诗、书、画尽善,若缺少印章,整个作品不能算作完美无缺,洁白的纸上、铃上几枚鲜红醒目的印章,即完美无缺。洁白的纸上、铃上几枚鲜红醒目的印章,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宋代人发现了这个奥妙,开始在画上铃印,尤其在明代盛行使用闲章后,除了调正画面构图,起到平衡的作用,还能表达画外之意,能启迪观赏者的联想。
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开始于宋代,盛行于元朝,完善于明清。清代郑板桥,他根据绘画的特点安排题识,有时长款直下数尺,有时横款拦腰而起,有时洋洋洒洒满款,新题内容都是自作的诗文,清新隽永,书体或行草或六分半书,非常讲究,再配以风姿绰约的“名章”和“闲章,真是美不胜收,比如郑板桥《竹石图》轴,修竹瘦劲孤高,石块峥嵘突兀。其题款有两处,六分半书,横式布局,十一行,每行四字,在题诗的上端,还留有一块空白,与竹石相依存,又使画面显得端庄、稳重,另一处在右下方石块的右边有草书咏物寄情的诗句,抒发了作者孤傲、坚贞和对生活理想情怀,题款的位置,形成了右下半部密不透风的实,衬托出了左边疏可跑马的虚,虚实相间,此时,作品可谓书衬画,画衬书,诗言志,笔情墨趣,诗、书、画三者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又在每题识下配上了朱白印各一枚,犹如锦上添花,更使作品富有韵味,富有神彩与魅力。
可见中国画中诗、书、画、印显出综合性的特点,不仅仅要求画家对绘画有很深的造诣,更要求画家有相当的文学修养,最好同时会作诗,又写得一手好字,并懂得金石篆刻才显得可贵。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大作为的中国画画家,这是每个书画爱好者奋斗目标与理想。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