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原来你也在这里

原来你也在这里

2013-10-02 13:30 作者:白色风信子 阅读量:34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请允许我尘埃落定

用沉默埋葬了过去

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

才隐居在这沙漠里

该隐瞒的事总清晰

千言万语只能无语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哦,原来你也住在这里……

落下这个题目,心里久久不能平复,喜欢这么一首歌,喜欢这么句话,喜欢这么一段写自张爱玲笔端的故事。那个自海上归来的风尘仆仆的瑰美丽影,身着那一袭孔雀蓝的低领旗袍,下巴永远微微上扬,眼底却又总是迷离的上海女人,她通过她的文字驻扎在了读者的心里,于是他们有了这么一个共同的名字——“张迷”。我应该不算在这之列的,因为没资历,我总觉得要到迷的份上,总要有些过分的付出的,所以我既没有通读过她的大小文章,又没有把她的人生际遇熟悉的如数家珍,“迷”自然是算不上的。

但是我确是喜欢她的,喜欢她的文字,那样炫目的文字,却又写出那般苍凉的故事。像是訇然打开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有琦艳的乔琪纱,有黯然的沉香屑,有一个城市的陷落,只为成全一个白流苏,景泰蓝的方樽里插着大篷的淡白雏菊,小白咕嘟晚香玉。有人说张爱玲的文字似一匹华美的织锦缎,有着花团锦簇的繁华热闹,触手却是冰凉,而且上面爬满了虱子。

我是在十五六岁的年龄第一次读到张爱玲的,是一篇编在《近现代小说选集》里中的中篇小说,名字是《金锁记》,那时候还不知道谁是张爱玲,正值做梦的年纪,和大家一样喜欢看得是《中学生》那一类的校园文学杂志,偶尔跟同学借到《读者》和《格言》看一看便觉得自己高深了,却不期无意间得了这一本小说集子,第一次读到了张爱玲,带给我的是震撼,还有震撼之后内心深处的深深动摇,那不是我所知的人性,与真善美无关,甚而有些丑陋,但却又无比的逼近真实,七巧也好,长安也好,都困在那封建的大家族和金钱的牢笼里不得出路,被害者最终成为害人者,我为那扭曲了的压抑着的人性而感到难过和悲哀,同时也想为那个引起了我心里深深惶恐的作者鼓鼓掌,为她把人物雕琢的那么入目……

后来真的知道张爱玲是因为一段文字——“于千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间,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好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因为喜欢一段文字而去找了这篇文章,因为这一篇文章又去找了一个作者,因着这个作者又看了那么多她的小说,然后发现了那篇《金锁记》原来也是她的,哦!张爱玲,原来你早已在这里!

也曾跑遍了小镇上的所有小书店,只为寻一本她的全集,然而大多都是一些选集,买来的几本还是不全的,又总有重叠的篇目,还是牺牲了早饭的钱,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终于在学校门口的二手书摊前捡到了这一本《张爱玲全选》,厚的有点像砖头,封皮早已泛黄,字又小的像蚂蚁,但还是难以抑制狂喜的心情,跑回去当即拿起笔写上了这一行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现在想来不免有些小孩子气,很有些显摆的嫌疑,但是那高兴的心情确是真的,那爱她的心情也是真的。

大学的第三个学期,选修了《张爱玲研究》的课,喜欢老师那朴素的流畅的真情流露的述说,第一次有机会听人这样细细的梳理张爱玲的小说和她的一生,以一个学者的角度同时带着所有“张迷”共有的那份狂热去研究、去冷静客观的评价这个作家。显赫的家族背景,出生后家世的衰微,父母的离异,母亲几次远走他国,继母的虐行,以及父亲对其关禁闭,后来香港求学遭遇港战历经生死关口。于我而言,对于张爱玲,少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点冷漠,多了一点人情味。走近张爱玲,走进她孤清高傲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那个有着小儿女心态的世界。她的生活、她的爱情、她的童年的凄苦和她成名时期的热闹,还有生前的萧索和身后这一地的繁华。

这个在胡兰成眼里一切皆成为好的女子,这个二十多岁了还有着放学小女孩样神情的女子,这个传奇女子的《传奇》和她传奇的一生,深深吸引了课上的每个人。爱情无疑是她人生的一大亮点,谁不好奇才子佳人似的佳话传奇?尤其在这个人面前一向以孤高自诩的才女张爱玲也低到了尘埃里,竟然在望着他时开出了花朵。我不想对于别人的爱情妄加评论,对于男女的世界有着那么清醒认识的张爱玲,也宁愿冒着飞蛾扑火的的危险陷入到一段无望的爱情中,以致耗尽了生命中大部分的激情。这就是女人的天性吧,只能是因为爱,因为缺乏关怀与安全感,所以奋不顾身的去了,即使要忍受今后几十年甚至余生都还在的火烧火燎的疼痛。“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说的是她自己对胡兰成,那么又何尝不是胡兰成对她呢,正因为读懂她文章中得寂寞凄清况味,读懂她层层防备下渴望的爱与关怀,所以才敢牵起她的手,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冒昧的说“你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呢?”以近乎无赖的方式赖上了她。在爱情里,本就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所以即使只是许给她一个现世安稳的承诺,一个阶段的爱,也足够她义无反顾的追随了。然而张爱玲要的爱情不是胡兰成给得起的,所以她终将萎谢了。在最后一次挽留无望后,她以一个决然的姿态转身离去,留下的只是背影,这就是张爱玲式的绝对,是她最后依然保有的那一份自尊。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写道:所有的作家都是虚荣、自私、懒惰的,在他们的动机深处,埋藏着一个迷。写一本书是一桩耗费精力的苦差事,就像生一场大病一样,你如果不是由于那个无法抗拒的或者无法明白目的的恶魔的驱使,你是绝不会从事这样的事的,你只知道这个恶魔,就是那个令婴儿哭闹要人注意的同一本能。最近在读《小团圆》,小说中的九莉不愿意去回忆,她说回忆不管是愉快还是不愉快都是一种悲哀,虽然淡,她怕那滋味,张爱玲也不愿,但是也唯有去不断的回忆,炒自己记忆的冷饭,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才能不忘记自己是谁。求助于记忆,一次一次的经历那“痛苦之浴”,尤其是生命中得最后二十年,异国他乡,寂寞独处,面对那一室的清冷,连门都甚少出的她除了不断的书写修改更正自己的记忆还能做些什么?九莉能记得的最美的梦还是之雍微笑着拉她的手,叫她进木屋,那么张爱玲呢?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走了,走得很安静,就像睡着了,带走了二十世纪文坛的最后一点热闹。那么多人爱她,她却隔着那热闹悄悄地活着,不回大陆,不接受访问,不与读者见面,就连走都是以这样一种安静的有些凄凉的方式,身边甚至没有一个亲人。我起先觉得很难受,觉得她有些可怜,可是想想又释然了,张爱玲活着时候是寂寞的,死的时候也是寂寞的,然而她享受这寂寞,潇洒的来亦潇洒的去了。这是她自己设定的死亡方式,“躺在门前的一方蓝灰色地毯上,衣衫整齐,神态安详,身边放着装有遗嘱的黑皮包,而且,她穿的——仍是旗袍,赭红色旗袍!”余秋雨曾说过与张爱玲相比,真正可怜的倒是文坛上不断冲撞出来的那种喧闹和烦热,那种浮浅的得意、琐碎的企盼、无聊的激愤、颓丧的失落。她虽然没有文坛,但有一间接通太空的小木屋,因此什么也不会失落。

张爱玲的遗嘱很简单:一、一旦弃世,所有财产赠予宋淇夫妇;二、希望立即火化,不要殡殓仪式,如在内陆,骨灰撒在任何广漠无人处。张爱玲最后实行的是海葬,“9月30日上午9点半——张爱玲的生日,林式同抱着张爱玲的骨灰盒,从船长手中接过螺丝起子,慢慢启开骨灰盒的金属底盖,缓缓走向左舷下风处,在低于船舷的高度开始撒灰。一时汽笛长鸣,潮声涌动,灰白色的骨灰,随风飘在深蓝色的海上,同红白玫瑰花一起,渐行渐远,你从上海来,又回归于海上……这是她生命里头顶完美的一瞬,只有她才配得起的圆满,美丽而又苍凉!大团圆太俗,你要的就是这么一个小团圆,就是这么一个令众人都措手不及的生生的句点。死于中秋节前一天,这是你故事中最后的一个反高潮吧!

“时代的车轰隆隆的往前开,我们坐在车子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着在一撇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寻找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是的,属于张爱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大历史面前,轰隆驶过的巨轮从不因为任何人的若有所思而犹疑停留,然而她所留下的那个时代的剪影,那些小儿女情态的柔情细腻,低婉动人的真实,却深深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她完成了在《自己的文章》中许下的志愿,写些不彻底却也究竟认真的人,描写他们在那个时代里生活中的记忆,没有悲壮,只有苍凉。人生在世,生老病死,不过食色性也。

亦舒也说张爱玲,看她不过是一种的怀念的姿势,最好是能永远怀念到底,只当读小型红楼梦,看一对罕见的白底兰花古瓶。我想不是的,时代自会去检验一个作家的作品,过了这么久,依旧有这么多人在研究张爱玲,依旧有着这一场“张爱玲热”,就足以证明张爱玲是不朽的,我们能读到的也绝不仅仅是小型的红楼梦,那些更深层次的小市民的喜怒哀愁,那些男人女人之间最直白的爱情故事,那些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对于人性的思考,不会过时。只要活着,就不能逃避。

爱极了张爱玲式的孤傲与天才,但是命运又往往把多几倍的伤痛加给她这样的人,所以平凡如我也许更甘于要些庸长的幸福。那种“原来你也在这里”式的淡淡幸福。

相关文章关键词

《原来你也在这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