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纪行之十
到北京来一定要吃全聚德的烤鸭,那就去王府井,去和平门……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烤鸭店,皮酥肉嫩不腻无渣美味十足的烤鸭够你一饱口福。具有京城风味的美食小吃俩月仨月也品尝不完。但我却看重夜幕下小巷里马路旁小区门口的个体麻辣烫。
太阳落山了,夜色降临。马路上一人拉着架子车,车上放着装满各类蔬菜肉食的塑料袋子,车帮上架一个四尺来长六寸来宽五寸多深的铁炉子,大把大把的竹签和木炭盒子挤在车厢角落。车后跟着一个人,或妇女或小孩,手扶着铁炉子和杂物飞快地找到自己看中的位置。停下车支好炉子插上电源放上木炭火着了,放好案子摆上电磁炉,拿出竹签穿上切好的羊肉条码在案子上,鲜嫩的毛豆和各种小菜装在盘子里……一切准备就绪只等食客的到来。
夜色渐浓。忙了一天的人们陆续乘地铁、公交、出租赶回来,多一半的上班族都有自己的车匆匆的回到家,有的人回家洗一下再来到小摊旁,有的人连家也不回就坐到小摊主摆放的简易的方桌上,放下提包就开始叫菜。
一盘藕片,一盘小白菜,啤酒也就上来了。客人食欲大增,急急地开了啤酒瓶盖自斟自饮起来,一会儿大盘毛豆角也送到桌上了,这种大豆品种就是大豆的青角长到饱满而没有黄熟的程度摘下来洗净凉干水,吃的时候算煮加上五香佐料突出麻辣,夹上豆荚用牙捋出豆子,品到的是豆荚外的麻辣香味,吃的是豆子的清香原味。
长铁炉的炭火被小鼓风机断断续续的吹旺了,羊肉串放在炉子上烤得青烟直冒,羊肉的膻味脂肪烤焦的糊味搅和在一起的青烟熏得过路人捂着鼻子跑,烟雾下餐桌旁的食客悠然自得,品抹得津津有味。
有一人一桌的,有两三人一桌的,也有四五人围一圈的,拉着家常喝着啤酒捋着毛豆啃着羊肉串儿,脚下的豆荚皮堆起来了,竹签子撂了一地,啤酒瓶摆了一排排……羊肉串还在陆续地往烤炉上放,电磁炉上炒瓢里的菜肴飘着香味,客人们有的忘了身份解开衬衣露出便便大腹,有的脱下汗衫光着膀子,进军势头不减;女士们则随意地吃一些,呷一口小酒,坐在一旁陪着男人们海阔天空的侃。
北京的夏夜,夏夜中的麻辣烫小摊,没有星级宾馆酒楼的豪华,没有王府井、和平门的全聚德烤鸭的盛名,也没有超市门外的大排挡的气势,只是一个小摊,闹市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摊,人们司空见惯可有可无,但这小摊儿却是五彩斑斓的食文化的分支。对此我是外行没得研究,我只知道羊肉串渊源流长,麻辣烫名气远扬,小摊点简捷方便,百姓中拥有市场。摊主将风味小吃的制作工艺传承了下来,百姓们将饮食与休闲消遣融合起来,供需并存才使得马路旁小巷内的手推车小摊成为夜市中的一道风景。
凉风习习。接近零点了,主人还没有打烊收摊的意思,我只好先走了。
二00六年八月三十日于北京昌平回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