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林则徐
如果一个人掀开了中国的近代史,那就是林则徐。
说起林则徐,人民就会想起虎门销烟,仿佛那是他的主峰。其实,在虎门销烟以前,在鸦片战争以前。林老便以战略家的眼光看破了历史,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当皇亲国戚、朝廷重臣还沉迷于歌舞升平的舞台上,还沉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林老便上书朝廷要求用税收的十分之一来购买舰船,发展海军。结果皇帝的朱批是:可恶,可恶。众人皆醉他独醒,一个人超越了时代是好事,也是坏事。虽然他对了,但是他错了。
如果林老就此打住,那他就不是林则徐了。在上书禁烟还未批示下,他开始了禁烟。与此同时,他设立了驿馆。翻译了国外介绍中国的报刊,编为《华事夷言》。翻译了介绍世界各国政史人文的书,编为《四洲志》。他还翻译了瑞士法学家瓦尔特尔的《国际法》,以说明禁烟运动的合法性。由此看来林则徐具有国际眼光,说他是近代第一人名副其实。
当鸦片如潮水般涌来,白银如潮水般外流。皇帝便坐不住了,急命林则徐禁烟。林则徐开始了大规模的禁烟。英美不法商人并没有完全交出鸦片,于是林老贴出告示:若鸦片一日未决,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他们只好交出鸦片。最终虎门销烟成功告捷。
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这次成功竟然是失败的开始。英国国会通过了对华用兵的提案,发动了鸦片战争。首先是进攻广州,在林则徐的精心布局,战士们的英勇抗击下,英国人无懈可击,继而北上进攻。尽管中国士兵视死如归,但英国人一直打到下关江面,扬言进攻南京。
历史再次上演杀晁错以平七国之乱的故事。汉朝都没办成的事,清朝就更不行了。林老没被杀,而是流放。如果英军退了,那也值了,可这能阻挡条约的签订吗?当然不能。
无奈,一个三朝元老,一个民族英雄,一个为朝廷为人民忙了几十年的人,却走上了流放的路。当他走到河南时恰逢黄河泛滥,他又挑起了治水的重担,而且治理的很好,受到了普遍的赞扬。他理解朝廷,他以德报怨。我不禁想起他在与妻子告别时的那首诗: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爱国却被降职,尽忠却被流放的人,如何理解个人危难与国家利益。其中有一句还被温家宝引用来说反腐倡廉工作,的确让人感动。
尽管林则徐是罪人,一路走到伊利,却受到了一路的欢迎。
到了伊犁,环境变了,身份变了,信仰却没有变。林老开垦荒地,挖渠引水,默默做着贡献。
历史是最公正的。1845年以后,林老被重新起用,担任了地方的封疆大吏。尤其是做云贵总督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应该说他是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的先驱。
在大限将至的时候,林老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联想后来沙俄吞并我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不得不佩服林老的战略眼光。不久,林老死于任上。我不禁随口吟一首英国的小诗:
死亡带走了一切
但夜莺的歌仍留在大地上
历史不会忘记他,中华民族带着他留下的精神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