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看戏,各得其所
翻看《人间词话》,不能忘却的当然是那一段“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早就听过这话的意思,直到今天遍观全篇,仅这一段,也足以为《人间词话》添彩了。有这一段,这书的其他内容,到不是那么重要了。
我到想,不仅是“古今成大事的、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就是平素做点儿事,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过好平常日子的人,也须经过这些境界。一个人成就点儿大大小小的事,成功大大小小的事,不经过探寻摸索,怎么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前进方向的途径;不经过艰辛奋斗、坚忍不拔,怎么能有踏平坎坷有收成,不经“山重水复疑无路”,怎么会有“柳岸花明又一村”?“境界”是《词话》的中心内容,由诗词而文学、社会人生,确实可以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无限联系。境界,更多的不是诗词,而应当是人格人品,活着的意味。
看了几则寓言,其中很有一些叫人难忘。明朝刘基有一篇《楚王狩猎》,说是楚王带人打猎,见猎物纷纷,竟然一下不知道往那儿射箭,射箭手告诉他,只有盯着一个目标,集中精力,才可能猎中。又有清代钱大昭的《闫立本观画》,说有一年闫立本到荆州看南北朝张僧繇的壁画,第一次认为是“定得虚名”,次日又去看觉是“近世佳人”,再去则说“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还有唐朝牛肃的《孔雀护尾》,说孔雀为了保护它美丽的羽尾,下雨怕弄脏了,并不敢飞跑,捉孔雀的人就摸准它的这种习性,等暴雨时候去抓一抓一个准。等等。这些寓言从不同侧面警示着我们今天的人,如何做事,如何认识事物,如何把握生活里的大小多少。自古以来,教化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孔孟以来,皇家村野,无不把人的品格教导作为第一要务。诗词歌赋,山歌民谣,寓言故事,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或深或浅都不外乎一个意思,怎么活着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如何体会社会生活人生的意趣味道。从古人的故事里、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教宜,便是闲暇时候翻翻书比耽于吃喝玩乐的好处了。
快看完《甄?传》了。这是第一次跟着看如此长的电视剧。这里有人物表演的吸引力,有情节跌宕的刺激性,还有宫庭政治、社会经济以及军事文化的种种反映。自然,把故事看得太过重大,就失去了文化娱乐的本意;但如果单单是看得娱乐,却也太简单了些。自古也有文以映世之意。过去,现在,将来,能割裂开?皇家平民,文化经济,国防百姓,如何不联系紧密?!甄?在皇宫之中从纯到沌、从善良到心机重重、从被害到害人,何尝不是环境造就?人性是什么呢,是进化,是从教训中提高生存的能力,是找出对付吃人的世界的法子来。生活是残酷的,谁说人性里本来就包含着裂变为各种可能的残酷现象?
闲暇总是有好处的。看看摆在哪里好久没有动过的书本,静听QQ里找出的音乐曲目,便也觉得心灵得到了濯洗般,得到了休闲。看书的感觉特别处总是一样,越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多、需要学习的方面多。
同一个五一节日,每个人都过得不同。也如同每个人从同样一本书一部戏一各风景里看到的东西各有不同一样。也许这就是世界之所以丰富引人入胜的地方吧。求同存异,和而不同,阳光便总洒在行走的路上。信么?你到可以这样想来试试。如是,则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头顶的天空是阴雨还是暴晒,心上都会刮起和煦的春风,醉了双眼。
2012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