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坐车犹记坐船时

坐车犹记坐船时

2013-10-03 09:46 作者:王贤雅 阅读量:28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骑马坐轿翻山越岭的景况已经成为历史,山区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基本普及。出门就是车子:自行车,摩的,短途的昌河面包,定时定点的依维柯,长途的中巴、大巴,招手即到的出租,还有自驾的本田豪华奥拓奔驰宝马……要有尽有,你想怎么出行怎么享受都可以。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四通八达。秦岭深处的仙河也有连接陕湖两省的蜀牛公路穿境而过,从仙河顺流南行出河口就到了汉江边,再逆汉江行七八里到蜀河就上了316国道,向东南可去十堰襄阳福州;向西北可去旬阳安康兰州。从蜀河上行十来里到沙沟过渡,在襄渝铁路蜀河车站可以坐火车,天南地北地逛,可方便了。

安康有我的姐家,旬阳有我侄儿女儿家,还有许许多多亲戚与朋友,如此我走亲访友或者开会学习什么的,坐火车坐汽车沿着汉江边来回疯跑,不知好多趟了。近些年316国道路况较好,也图方便,火车坐得少了,出行就坐正时正点的依维柯,畅行于汉江北岸虽宽阔却蜿蜒曲折的国道上,亦很是潇洒。

人坐车里,车行江岸。路的外侧就是浩荡江水,现在蜀河电站已经蓄水发电,水库蓄水差不多达到了设计规定的217M高程,一泓碧水倒漾,形成九曲十八弯的狭长独特湖面。蜀河上行约10KM在湖的北岸有人文遗址——禹穴,这一带曾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工作过的地方,我想借大禹之名暂且把此高峡平湖称之为“禹海”,可以吗?!“海水”回漾接近旬阳太极阴岛金线葫芦城下,这又是何等壮观的风景!

坐在车里,望着翡翠般晶莹的“禹海”,“海”面上还没有快艇还没有游船。这里的水是要输送到首都北京去的,要保持优良纯净的水质,可能不会开发旅游项目。淘金船停业靠岸了,采砂船也转移了地点,只有几处渡口有渡船来回接送客人。整个“海”面平静得象一面镜子,只有周围的群山倒映在水里,真像一帧巨幅水墨画长卷铺在眼前,让你从这头欣赏到那头。

观赏着“海”面景象,使我想起了“海”底的汉江河床,想起了汉江那滚滚波涛,想起了汉江江面上下航行的小划子大木船秋子船老鸦(方言读“wa")船以及机动船(客运船又称“汽划子”)驳壳船大趸船。

现在的年轻人谁能想到公路铁路通车以前,汉江是秦巴山区的黄金水道,全靠各种船只水上运送百姓的日用杂货以及大宗的生产建设设备器材,汉江是陕南的交通大动脉。那时,江边人差不多每家都有一艘小划子,小划子一个人荡双桨行动自如,捕鱼、发大水时捞柴火,大多在自家门前江边活动;大木船秋子船老鸦船跑长途,从蜀河向东顺流而下可达丹江口荆门汉口,向西逆水而行可达安康汉中。小船上有浆中大型船上有橹或有棹,中大型船上还有高高的桅杆和高大宽阔的布帆,几乎所有船只都有纤绳(篾青编织而成圆而空心,直径1.5——2cm不等,长10——30m不等。顺水行船船工们比较轻松悠闲,艄公掌握方向把好舵,只在加速或者遇到险滩时摇橹扳棹,以提速或者协助控制方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时的船工非常辛苦,留下撑篙的,其余全部下船背起纤绳沿着江岸沙滩或者崎岖陡峭甚至是犬牙交错的崖壁上前行。领队的背负一圈纤绳,拉纤的每人一个背带挽成一个圈,结节处用一细绳系上一个铜钱,用其嵌进纤绳缝隙别住背带拉船,也方便移动换位(与船远近距离调度),牵引着木船前进。领队的一边确定路线带着走,一边编出应时应景的号子吆喝着,众纤夫应和着一起使劲,一步一“嘿唷”牵引着船前进。

“汉江滚滚流啊——嘿唷”,

“到了耍滩沟啊——嘿唷”,

“大家齐努力啊——嘿唷”,

“上滩好顺溜啊——嘿唷”。这样历尽千滩万险,历经千百年的积累沉淀,就形成了汉江流域独特的汉江船夫号子。后经文艺工作者的搜集整理加工成文艺作品,付梓铅印编辑成书或搬上舞台银屏流传于世。有时船行激流险滩之中,纤夫们四足爬地,身子弯成了一张弓汗珠子从脊背上纷纷滚落,船都难得前进一步,艄公在船上大声吆喝骂人,撑篙的人在船舷两边猫起腰用锁骨顶住篙尾拼命向后蹬船,一篙一篙移动,大家齐心合力才把航船驶上滩头,到达江水平缓区域。有时船在险滩之处,突遇风高浪急或船舵失控或纤夫失足等原因船会张头侧翻,或者急速倒退,纤夫们甩不掉背带,就会将纤夫们拽下悬崖摔在乱石丛中或者拖进江水里,出现意想不到的灾难。船夫们最喜欢有风的天气。起风了,船上升起宽大的布帆,风张满船帆,船借助风力呼呼前进,即使逆水上行也就不用纤夫们受苦受累了,只要艄公掌舵和制动船帆方向就行了,纤夫们可以短暂的在船上休息,安宁的吃口饭喝口酒洗洗衣服什么的。

后来有了机动船,依靠柴油机动力行驶。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前后,去蜀河办事的人回家就说汉江上有了“汽划子”,那船才跑的个快,没有浆没有帆没有纤绳,只有个撑篙的,船腰上轰隆隆一响,船屁股后头直翻水花,用篙子一点船就跑开了,人们都好奇的不得了,都想去坐一坐,尝一下啥滋味。机动船的速度比人力风力木帆船快多了,木船三天四天的路程机动船一天就到了。那时安康设有国营的航运公司,设有专门负责客运的航管所,每天发一趟安康——白河的客运班船,返回安康却要三天,第一天从白河到蜀河(称140华里),第二天从蜀河到旬阳(称140华里),第三天从旬阳回安康(称140华里)。每班次一般都是天亮6点左右开船,下午4点左右到达下一站码头。每艘班船70——80个座位,有时乘客少坐不满,有时乘客多票卖完了还得等到第二天。我们那时去安康,第一天从尖山到蜀河60华里步行一天,第二天从蜀河到旬阳坐船需要一天,第三天从旬阳坐船到安康还需要一天。

坐机动船比做木船安全多了,没有那么惊心动魄的场面,可是也有威胁。汉江涨大水了,机动船从也只能靠近江岸行驶,避开激流;遇到江水拐弯处,汹涌的波涛一浪赶一浪翻卷过来,船不能硬顶着风浪冲上去,要调头从波浪平缓的江面横渡到对岸江边再向上前进。船在波浪上航行船身摇晃颠簸,真让人把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上了。就是顺水船也要选择平缓江面行,望着江心激流翻滚的巨浪人也是心有余悸。

到了枯水期,江水清澈明净,在水深的地方行船有时可以看到成群的鱼儿在水里游弋,野鸭白鹭在江面盘旋,这阵儿很是惬意;当遇到江水变窄要上险滩的时候,船底钢板在江底鹅卵石上摩擦发出嗑嗑咚咚的响声,把人吓得大叫。这时有水手拿一根标杆立在船头,用标杆在水里一量抬起手臂伸出2个手指或3或4个手指,驾长(旧称机动船驾驶者)根据提示调整航线。有时船搁浅了,驾长命令船上乘客(除老弱病残外)统统下船步行,称作“跑滩”。乘客下船了,船上重量轻了,船就顺利驶上险滩,人再重新上船。有时一天行程中要“跑滩”两三次,就这也比坐木船放心多了。

驳壳船绝大多数都是货运船,大趸船马力大大多数时候是用来作动力船,如驳壳船大木船动力不够,就将其捆绑在大趸船左右就像一个舰队,当它在江中行驶犁起的波浪,可以让整个江面震荡十几分钟才能平静。后来大趸船又作汉江上南北公路衔接处汽车轮渡之用。

今天我们行车在汉江江岸,欣赏着“禹海”千顷碧波,不会再看到“船行江面上,风雨伴征程”的惊险场面了。即使没有蜀河电站的修建,没有“禹海”的形成,陆地上公路铁路的快速发展也会把汉江的“黄金水道”地位排挤到末尾边缘了。

我们记忆逝去的岁月,为的是赞颂今日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们坚信今比昔好将来比现在更好!我们前行的路永远是无比光明的!

二0一一年十月三日

相关文章关键词

《坐车犹记坐船时》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