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色彩
那些云,那些纤尘不染的云彩,一定是我前世丢失的女儿。这一世,她们投胎到另一方天空,相距遥遥,我再也无法捧她们于掌心,给她们啜饮我的心语,喂养我的骨血,让她们变成我的模样,雀跃在我的前后左右,练习跨越长空的飞翔。
无雨的清晨,或者黄昏,我喜欢独自一人,走出城市的街巷,站到空旷的原野,向天空掺望。我怎么也看不透灰色背后暗藏的神秘。灰蒙蒙的云,厚重的幕布一般,遮住了我极目远望的视线。身后,是我生活多年的小城,灰色的楼盘挤挤挨挨,像人工造出的灰色森林,豢养着一群毫无野性的猫狗。它们走动的肉脚,落在水泥路面上,没有任何声响。它们的叫声,是甜蜜的忧伤,有着落日黄昏的三分落寞,七分酣畅。
如果没有去过东北,没有看到白云的千姿百态,没有看到白云后面蓝得纯粹的背景,没有把目光放任在白云与蓝天之间,没有让晦暗的心思在青山绿水里穿梭,那么,我今生也就甘愿依赖了这片黄色的土地,浑浊的流水,灰色的天空,让一群退化的猫狗围绕在我的身边,玩一些低级趣味的游戏,聊度余生。
可我终究是去了。我徜徉在云水的世界里,呼吸着纯净的空气,心胸也为之舒阔。每日里,我开完会,便去哈尔滨的街上走走。典型的北部边境城市,有着俄罗斯的风情建筑,摆着韩国优雅的新款服装。走在街上的东北大汉,长腿宽腰,步子稳健。说话粗声大气。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敞亮,即使推销衣服,也是任其所愿,绝不强奸买者心意。
挎着一竹笼松籽,沿街转悠的村妇,也不大声叫卖。只要你走过去,她便拿起一把松籽给你品尝。这些红亮的松籽,开着笑笑的口子,放进嘴里,轻轻一磕,松子仁便会露出来。油油的,滑滑的,咀嚼时散发着浓郁的松香味,怪诱惑人的。你便忍不住多称一些,再多称一些。村妇小小的竹笼,不一会就见底了。称完之后,她还会抓一把松籽给你吃。说,自家的,尽管吃。收拾好竹笼,她转身走进人流里,转瞬间不见了踪影。猛一抬头,你便看到大团大团的白云,歇脚在城市上空。栖息的神态,像村妇坦荡的眼睛,没有贪欲的影子,所以安然。
圣索菲亚教堂的穹顶,是拜占庭式的球形尖顶,绿色的四翼帐篷顶朝着碧蓝的天空。那些绕着尖顶游来游去的白云,不断地变换着姿态,向地面的游人解说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今,战争的乌云早已散尽,那些和平的鸽子,或是栖息在教堂屋瓦上,或是行走在人群里,或是飞上某个女人的掌心中。一只鸽子,迈开肉呼呼的脚趾,走向小女孩摊开的手掌,啄食她手心里的谷粒,吃饱了,咕咕咕地叫几声,转身散步去了。更多的人,蹲在鸽子中间,享受着鸽子的平和,也不转身,直看到心里去了。我的掌纹里,至今还存留着鸽子啄食谷粒的脉动,时不时压一压我浮躁的心,找回人鸽同乐的宁静。
看见李元昌老师,是在八一宾馆门前。那时,他站在碧蓝的天空下,正和一位女老师聊天。哈尔滨的清晨,格外的清凉,我穿着厚厚的运动衣,依然挡不住风来的凉意。我感叹哈尔滨昼夜温差的悬殊,更感叹他身穿衬衣挺立风中的姿势。他是典型的东北大汉,有着东北男人的大个头,黑脸膛,蒜鼻头。我曾去过东北农村,看见过村镇干部粗糙的黑皮肤。朋友说,东北农村,风头大,紫外线强,常年泡在农村的人,大多都是这样的长相。李元昌老师大学毕业后,致力于吉林榆树市秀水乡的农村教育。他曾和学生们一起步行20公里去学校。他曾在农村教育的岗位上干过17年。身患癌症后,他曾在6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布吉林省80%的县乡中学。他家境贫寒,却把6万元的奖金拿出来,奖励教改工作突出的农村教师。他是实实在在的农村教改实践家。
看着他,看着他头顶那方透明的天空,还有优哉游哉漂浮的白云,我倍感惭愧。来之前,总以为自己从事教育的思想还算崇高,庆幸没有变成考试的奴隶,没有放弃在应试背景下探索教书育人的最佳通道。更多时候,我是把个体的人作为培养的重点。我以为,只要个体生命的人生观价值观摆正了,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也就能走良性发展的道路了。听了李元昌老师的报告,我才知道,我的教育理念是偏狭的。他教学生,教到学生能影响一个家庭,影响一村的干部,影响所有的村民。他认为,我们国家发展的薄弱点在农村,只有把农村人的素质提高了,国家的发展才能加快步伐。而农村人的改变,农村环境的改变,就靠这些农村人的孩子。现在社会,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家长把孩子的教育看作头等大事。你把孩子抓住了,就等于把家长抓住了。这种教育村民的资源掌握在教师手里,如果你不利用,那是多可惜的事情。
他挥舞着大手,站在高远的天空下,给我们再一次讲解他的教育教学理念,解答我们的心结。那些形态各异的白云,像李元昌老师胸中飞动的教育思想。这么广阔的黑土地,这么辽阔的碧云天,这么优雅的白云朵,都是我所生活的黄土地上长久以来所缺失的。铅一般的天空低沉着,沉到心里,无法展开更为辽阔的想象。飞速生长的钢筋水泥森林,更是阻挡了浑浊的视线,无法看到森林之外的天空有多么悠远,有多么碧蓝。沉到一所校园里,教着一群与家庭割裂开来的学生,讲授着多年不变的应试诀窍。考出去的学生不懂得感恩老师,更何谈感恩家园,感恩校园,感恩社会?
走出哈尔滨,走到舒兰,走进吉林,走过东北的每一方土地,见到东北的每一个朋友,都能看到李元昌老师教育思想照亮的那片天空,感受到博大的胸怀藏污纳垢的器量。热情,豪爽,想他人之所想,累他人之所累,让你忐忑着来,开怀着去,绝不留下一丝潜在的遗憾。
坐上火车,我靠着玻璃窗,看着眼前不断闪过的天空,忽然产生一种揪心的依恋。这些追随着火车奔跑的白云,白云下依次晃过的青色山峦,山峦间大片葱绿的玉米林,林中间泛黄的方块水稻田,稻田里低头弯腰的农人,无不摇动着我的心旌,牵引出腾云驾雾的蓝色清梦,沿着东北至关中的火车轨迹,练习刷洗尘埃的飞翔。
2288字
2011.9.2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