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埋下自私的种子,孰之过
太阳还没有升起,趁着晨间空气清新凉爽,早早出门打出租车到车站,既然有外出二日的计划,便小有准备带些必备物品,不是很多,但也没做到轻装上阵。肩上背着斜挎包,手里拿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旅行袋,里面装的无非是出门之时换用的衣物等,多出来的还有刻意放进包里的一本书,省的在人多的空间里大眼瞪小眼的闲着难受。尽管是一个多小时的路途,但是当习惯成自然时,外出看书也就成了候车、坐车的必修课。
火车缓缓进站,早上6点30分的车次也没看出有旅客减少,排队、检票,每次做车的程序都按部就班,没有健壮的体力捷足先登,也只能在弱势群体中尾随其后,待到自己上车时,过道两旁都站满了旅客。上车的人首要的任务都是用急切的目光搜索,看哪里有可坐之位,自己也如此。明知是徒劳无用的结果,也还想有一线希望,毕竟站久的滋味还是不够爽的。
车厢内,一个长长的座位空闲出大半部分,足以满足身材匀称者三人落座,却只见一个中年男人坐在道旁的边上。此时自己似乎也同旁人一样,心里有些许幻想,等走近才明白,原来座位上躺着个睡觉的,熟睡的脸半露,弄乱的长发,从蒙着脸的衣服边缘处散落出来,看样子不大,但也不小,稍有些蜷缩的腿从男人的身后伸出座位,光着的脚丫上用件运动服的衣服袖子分别套着,可能是怕车内温度低着凉吧。旁边瞌睡的男人,满脸困倦,还不时用手把套着衣服袖子的脚盖严实,一目了然,他们是夜里坐长途车的人。
看来想坐着是没戏了,站着也无妨,好在是空调车,只要不闷热就好。望了眼车厢的两侧,还只有此处地方容身落脚宽敞点,也便没再走动,靠在座椅的边上,把带着的书拿出来,又把旅行包放到了货架上,安心地站在这个把座位当床的人的对面看书。不想离开这里还有其因,这个时间的车厢已不再安静,上车的嘈杂声,播音员的播报声,还有个别人放着歌曲,过道来回人来人往,洗漱的、泡面的、聊天的……想要在此刻再有个深度睡眠,可不是件容易事。心里想着,等会儿座位上那睡觉的人起来了,自己也就可以坐下,免除些疲累。
大约过去半个小时后,瞌睡中的男人彻底不处于迷糊状态了,他几次地为睡觉的人盖衣服,还与坐对面的女人小声说话,听口音不是本地人,普通话说的有些生涩,但足能够听清。原来他们是夫妻,和躺着睡觉的是一起的。他看了眼车厢两侧的人,也看了眼站在他妻子旁边的我,同时自己也望了眼他与躺着的那个人。那是他们的孩子,连续的阿嚏让睡中的人坐起来半靠在车窗一侧,是个看上去有十二三岁的女孩,清清瘦瘦的。夫妻二人一个拿纸巾递过去,一个忙用衣服继续盖裸露出来的脚。他们的对话是问孩子饿不饿,然后是找吃的,男人告诉孩子躺着吧,女孩很快又躺下了,躺在那吃……他们的举动让自己诧异,没想到会这样,周遭的人或许是司空见惯,或许是倒背着脸没有察觉。看着孩子躺在座位上吃东西,我的目光与那个男人的目光不期而遇,心里想的是什么?从自己站的酸软的不停换着脚持重的姿势里就能感觉到。
看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穿戴吃用,绝非生活水平层次偏差的那种,那个男人也绝非是无知无文化类型,可这种举动着实的让我费解。孩子吃完了继续躺着“睡觉”,但睡眠质量欠佳,佝偻着腿,伸展不开的腰,让她不时地翻身转动……
等到另一个站点停车后,又上来一批旅客,把原本就没有多少空闲的车厢内塞满,嘈杂声也越发强烈,看着众人上来后都同自己开始时抱着的同样心里走过这个睡觉的座位,又都或走过或站着时,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
孩子,从大角度来说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从小角度来讲,是父母的宝贝心头肉。对孩子的爱与教育,在准父母时就开始了。每每看到听到家长们教育孩子的大道理是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要是以孝为先,“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确实值得美传于后世代代人,可难道非得要把教育孩子落实到书本文字的故事中去么?
爱是美德的核心。美德之爱,不仅仅是爱父母,爱妻儿,而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爱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做过错事已经改正的人,以至那些犯有罪过已经痛改前非的人。
或许就眼前看来是那对夫妇的呵护有加免去了孩子的旅途疲劳,可就长久而看,何止是一时之快,而是值得深思的后患。儿时一代的我们,自懂事开始,便根深蒂固着路上拾遗等候失主,上车给老人让座的简单道理,可这样的思想会不会随着家长的改变而改变,让下一代的孩子失去了那颗纯正赤忱的心,像远古的恐龙时代一样进化为消失了呢?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是很漫长,有书陪伴打发闲散,下车时望了眼依旧在躺着的孩子与那个人过中年的孩子父亲,我为那个花季的女孩悲哀,悲哀她将来要怎样去培养她的下一代,也为那个或许在沾沾自喜的父亲悲哀,悲哀她装睡的女儿将来有一天会不会把对人的淡薄之情彻底泯灭,无情的一面会不会发生在若干年后将老去的他们的身上?
旅途上的人都是擦肩过客,天南地北无期有缘再相逢,他们的面孔此刻早已模糊,回家后的舒适与惬意很快就消除了二日来的疲累,可一个深醒的话题浸入脑海:为孩子埋下自私的种子,是孰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