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看三国流眼泪我为谁哭

看三国流眼泪我为谁哭

2013-10-24 15:19 作者:关山 阅读量:23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读到《三国演义》里几个人的死,不禁怆然,心中一股清泪止不住就滚滚长流了。

这几个人都是文人,满腹经纶,对天下事了然于胸,对个人的前途生死先知先觉,谙熟趋利避害之道,但他们都不得不多罹险境,屡遭困厄,最后身首异处,梦断沙场。

一个是陈宫。

曹操刺杀董卓未果,仓惶出逃,途径中牟县,为县吏陈宫所获。陈宫见曹操挺身刺杀国贼董卓,为民除害,真乃一世英雄,感到值得投身报效,于是弃了官职家小连夜跟随曹操逃亡。在吕家庄见曹操因疑心太重,杀了故交吕伯奢一家大小近十口,听到了曹操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旷世名言,方知自己的追随者是一个虎狼之心的枭雄,悔恨之余,与之分道扬镳。

陈宫后来投身吕布帐下,作了个谋士。但吕布为人暴戾,刚愎自用,绝少采纳他的计谋,终致众叛亲离,孤力难支,于下邳城全军覆没,这使他有了二次与曹操谋面的机缘,但他面对曹操的招降诱供毫不心动,白门楼头慷慨赴死,面不改色。

悲哉,斯人!生于英雄遍地的乱世,一生寻求,竟然没有找到一个值得为之快乐地生为之快乐地死的“主公”,没有找到真正能实现自己价值的事业,虽死得刚烈,但能否瞑目,就不得而知了。

另一个人是田丰。

他是袁绍手下的谋士,官渡之战前,对曹袁两家势力消长、兵力多寡了如指掌,也算是三国谋臣策士中有远见卓识的人。在他看到形势有利于袁方的时候建议袁绍抓住时机,趁势进兵,把曹操消灭在羽翼未丰之际,不想遭到了袁绍的断然拒绝。后来在袁绍蠢蠢欲动,要讨伐曹操的时候,他看到了对袁方许多不利的因素,积极劝谏袁绍养精蓄锐,以待天时。这让不懂兵法、一味胡行的袁绍觉得他不地道,一会儿主战,一会儿劝和,于是大动肝火,下令将他囚于狱中,待收拾完曹操再来砍他的脑袋庆功。

官渡一战,袁绍大败而还,狱中禁卒为田丰称贺,说是这下主公会宽恕了你,因为战争事实证明了你是正确的。但田丰慨然曰:我命休矣!话未说完,袁绍遣来的使节已到,下令将田丰就地处死。

田丰知袁绍其人甚于知兵革战事,知兵革战事甚于知自身。明知袁绍不是能让自己实现宏愿的梧桐大树,但仍然要以身相投,此其悲一也。能知兴亡更替,能知袁绍优柔寡断,外宽内狭,能知自身何时身死,缘何就不能为自己想个脱身求生的计谋呢?此其悲二也。

还有一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了。

书中所写的诸葛亮几乎就是一个神人,他知道天下形势发展的趋势,知道蜀国的前途命运,更知道天下之事“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他甚至连自己活多少岁,死于何年何月都一清二楚,但他仍然不得不和自己所相信的命运抗争。明知汉祚已尽,还要鞠躬尽瘁,殚尽竭虑,六出祈山,六次无功而返……最后魂断五丈原。在给世人留下可歌可泣的感人精神之外,我感到的是一种自虐式的屡次出兵讨伐,是在用战争的方式履行自己投身乱世的人生!

在昏天黑地中不慎一脚踩空身坠悬崖,是一种痛苦。眼睁睁看着前面是悬崖,还不得不一步一步走下去,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深沉的悲哀了!

中国文人经天纬地、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蔚为壮观,曾使人心驰神往,但他们在不幸的命运中清醒地痛苦着、挣扎着,一步步走向灭顶之灾,又使人抑郁于心,潸然泪下,那决不是只有在乱世才有的悲剧啊!

相关文章关键词

《看三国流眼泪我为谁哭》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