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战火中不败的百合花

战火中不败的百合花

2013-10-24 15:19 作者:珊珊9101 阅读量:35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1958年,一篇茹志娟刊发在《延河》杂志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享誉国内,深受读者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茅盾就以激赏的语气肯定了他这篇小说“清新、俊逸”的风格,侯金镜也指出它“色彩柔和而不浓烈、调子优美而不高亢”。朴素真实的话语,让我在阅读时真切感受到真实的发生。

作为“十七年”文学中不可磨灭的一笔•,以淮海战役为大背景,表现军民鱼水深情,但却通过借被子这种小事将三个素不相熟的三个年轻人----一个小战士与新媳妇和“我”---之间微妙的心理碰撞与情感交织,在那个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人人年代,在对往昔生活感伤中,茹志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闻到了人性美所散发的清鲜香气,讲述了一段纯洁无暇如百合的爱的故事。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百合花是饱含温馨幸福之花,她象征着人们对新婚夫妇“百年好合”的衷心祝福,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的期许。在《百合花》中”百合花”却让我们看到纯洁而惋伤的母性之爱,还有对人性之美的歌颂。“我”尽管是一名女战士,但却不是死板的脸谱式女战士,也不是满口批评教导式的话语,而是一个会与战友随随便便、有一搭没一搭唠唠家常女性,更具真实感和人请味。仿佛一切都眼前,听得见屋中的“响动”,看得见通讯员那“颇不服气”的模样,窥得到新媳妇内心“尽咬着嘴唇笑”的秘密。这些普通人普通的行为,在细腻的描写下,真实存在,仿若将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战争和死亡的和平年代,我们也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感动。当战火的硝烟燃起,在我们在这巨大的落差面前,内心残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受,也让我们体会到人性温暖的爱意和体恤。

一个稚气未脱的年轻战士,尚未体验过爱情的滋润,尚未感受到婚姻的幸福,就被残酷的战争夺取了鲜活的生命,让我们扼腕叹息。太多关于战争和死亡的文章,但却往往太过“宏大”,过于空洞呆板,甚至是冷漠,在那里生命的毁灭不曾留下些许的疼痛与抚慰,而在这里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存在。在《百合花》中最令我铭记的是那朦胧中显现出的纯洁而美好的“没有爱情的爱情”。文中的“我”对通讯员是爱着的,新媳妇对他也是骨肉般的爱着。有基于母性本能的疼爱,也有异性之间模模糊糊纯洁的爱。最后小战士在那铺满百合花的、新媳妇唯一的嫁妆的包裹下离开这个世界,让那段羞涩而敛抑的爱像火花一样,刚刚才要闪现,就被无情的熄灭,然而,也许正是因这稍纵即逝,它越发显得美好,愈发显得宝贵而美好。

这段“没有爱情的爱情”,像一位研究“十七年”文学的学者所阐释的:“曲终人散,淡的不着痕迹,但却无意间打破两情相悦,就一定要‘大团圆’的俗套,流露出一种感伤的美。”它超越了世俗,勇气一尘不染的美好,升华成“母性之爱”,完美的阐释出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真谛。

弗洛姆曾说;“只有在那种不服务于任何目的的爱情中,真正的爱才会显现。”在这百合花般“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里,让我们明白了爱的永恒精义,让我们对逝去的温暖岁月追忆万千,那不败的百合花也正在战火中向我们微笑。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战火中不败的百合花》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