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洞庭湖畔,属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也是全国风景浏览胜地之一。该楼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后因范仲淹谪守巴陵郡重新修葺,并作《岳阳楼记》,其方声誉鹊起,为世人所瞩目。游人云集,古已有之。
来江南数载,一直心系此楼,几欲抽身前往饱览,但总因故未竟。近日闲来无事,打开书柜乱读一通,竟然看到不少提及岳阳楼的诗词佳文来。据古籍看,游人所以云集岳阳楼,原因自然很多,但就一侧面看去,他们似乎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只不过是接楼抒发自己的心声罢了。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即岳阳楼)”。范仲淹不讳其隐,在《岳阳楼记》中直击要的。谪迁,是封建统治者对臣民的一种较为严厉的惩罚手段,也是封建士大夫们最触目惊心的事件之一。仕途背运往往导致个人沉沦,致使士大夫们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在那个专制的年代里,文人们似乎只有借文释愤了。
宋代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进士张舜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载,元丰年间张舜民从军守灵州(今宁夏灵武),与西夏作战,因“赞画无功”又加之写下了“灵州城千柳枝尽被官军斫作薪”、“白骨似沙沙雪,将军休上望乡台”之类的叽讪诗,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冬十月遭贬,谪监郴州(今属湖南)茶酒税。曾一度红火任过监察御史、史部侍郎的张舜民无不忧愤疾首。于是,他在赴任郴州途中蹙眉写下了《卖花声•题岳阳楼》: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艳。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高云淡。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词中充满了无奈和牢骚,足见迁谪之苦。只是末两句词人频频回首,瞻望京城,似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之嫌,可能是希望自己他日能东山再起,重抖旧日威风。这也颇似一度主相的晏殊,遭贬后他亦日日沉吟“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诉衷肠》),盼望鸿雁能为其捎来皇帝召他回朝的文书。这是封建士大夫的一个通病。只是岳阳楼作为一个“历史见证人”记载了他们的言行罢了。
登楼远眺,触景伤怀,遂叹身世凄凉孤寂,也是文人的一大共性,同时也是岳阳楼对古人的一大“贡献”。宋代江湖派著名作家戴复古一生羁绊,流落江湖,难觅知音。一日登楼,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不凡之势,他不禁涕流满面,写下了有名的《柳梢青•岳阳楼》: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作者情绪沉郁,心有无限悲慨。这种情怀惊人地雷同于唐朝大诗人杜甫。杜曾在《登岳阳楼》中亦表明了这种孤寂的心境。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文人们深受传统说教的影响,以“齐天下”为己任。但当这种胸襟受阻怀才不遇时,其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国家的危难、朝政腐败以及个人的失意一起涌上心头,反映出诗人们对时局的忧虑、痛心和关心。因此,登楼沉思。看似逍遥,实则借景消愁。
岳阳楼巍峨雄伟,昔日人文荟萃。宋金元三方对峙争斗时期,山河板荡,烽火连天,人民流离失所,饱受着生活的煎熬。岳阳楼也因此衰落冷清。此时登楼,面对浩荡的洞庭湖水,文人会作何感想?白朴的心情似乎很具有典型性。这位学识渊博、享名于时的杂剧作家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游览了岳阳楼。由于时局动荡,他幼年即与其父分离,后又因失去了母亲而沦为孤儿,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因此词人产生了厌倦尘世的情绪,独钟山水。但是,面对繁华不再的岳阳楼,他却由衷哀叹,极尽失望和惋惜之情。这种情绪在他游览岳阳楼后不久写的《满江红》佳作中略有流露。
行遍江南,算只有、青山留客。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棋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犹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
寒日短,愁云结;幽故垒,空残月。听闾阎谈笑,果谁雄杰?破枕才移孤馆雨,扁舟又泛长江雪。要烟花、三月到扬州,逢人说。
当然,也有以岳阳楼为信物表明自己坚贞不屈的气节的。譬如,宋朝岳州(今岳阳)的徐君宝妻,国破家亡之后为元兵掳至杭州,囚于韩蕲王府。主数欲犯之,其誓死不从,结果从容沉池就义。死前,她留下绝命词《满庭芳》,曰“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她希望自己孤苦的灵魂能夜夜回到千里之外的岳阳去与丈夫相会。坚贞之情尽现行间。
亭台楼榭,历来为文人钟爱。岳阳楼,作为名楼自认不会例外。每当读到关于该楼的文章时,便心有慰藉,情有欢悦。只是,大一的时候,曾与一友人约好“五四青年节”那天去岳阳楼游玩,没想到日日欣喜竟因友人食言而变成绝望,心情一下子坏了很多。
后来,即使机会来了,自己也总是借故变主动为被动,饱览岳阳楼美景,最终不了了之,至今尚未成行。
所以,对于岳阳楼,怕只有望的缘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