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犁铧,耕耘着古城

犁铧,耕耘着古城

2013-10-23 14:00 作者:山山 阅读量:32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正是春耕时节,我来到了地处崇山峻岭之中的阳朔县古石城。

平常,每当我看到那些秀丽的山峰被云罩雾盖的时候,心中总会涌上一股莫名的惆怅之情:不知这些云雾是倾慕山峰的秀丽而将其揽入怀中,还是妒嫉山峰的秀丽而将其遮掩消磨?现在,这古石城正处于春雨绵绵、云雾迷茫的环境里,属荣属辱,是得是失呢?

这无疑曾是一座盛极一时的城池。在方圆10余公里的东南西北方向各筑有一座雄伟的大城门,周围各险要处再设小城门24座,这些规模宏大、坚实牢固的永久性建筑,没有三年五载之功,岂可形成?据说当年每座大城门旁均建有一处庙宇,现虽仅存残墙断垣,但从现用于铺路作台阶、用于圈田作围墙那些破石碑的碑文上仍然可知,这些庙宇的香火曾经是何等的兴盛!当时,不敢说城里的人家有“参差十万”,几百户人家总应该有吧?西门那被人们坐得光可鉴人的石板,东门那里里外外、郁郁葱葱的“三秋桂子”,仿佛都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繁华;那从被称为“中军寨”处挖出来的、雕刻有各种图案的建筑基石,代表的就是尊严与权力了。走在古城中的大昂?里,在茫茫的雨雾下,在若隐若现的板栗林中,古代那跑马场人吼马嘶的场面又呈现在我的脑海,中军寨中旌旗摇动,那庄严的鼓乐正在耳际响起……

这无疑又是一座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城池。城里城外,峰峦重叠,抬头无处不见山,低头四顾皆为石。城门城墙为石头垒筑,井为石头井,路是石板路,建房盖房更是石头……西门内那块横跨内门顶的大石板或许便是古石城建材的代表了,该石板长4.3米,宽1.06米,厚0.34米,重约3000公斤,若不就地取材,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将此巨石架设到城门上?由此可见当时的筑城者是多么希望城池坚固、永久,使其能号召一方、称雄一方。

俱往矣,昔日坚固、繁华的都城仅在几座城门处留下记忆,史书上尚找不出些许文字能证明历史上曾有这座城池,能证明考古学者所说的有数百年历史。城里再也找不出原有的建筑了,那代表着尊严与权力的“衙门”建筑基石,还是农民们犁田耙地时“不小心翻弄出来”的,城里的人家因交通不便等原因,大都搬出城外去了,仅留下大昂头、小冲?30余户人家。当我冒着春雨来到小冲?时,昔日的屯兵处已是一大片农田。农田中,犁铧将农夫与牛相连,牛们正在农夫的吆喝声中时停时行,黑黑的泥土翻了起来,白白的茹菜花埋了下去,偶有残砖碎瓦挡住犁铧,农夫便弯腰捡起,顺手丢到田埂上……昔日的繁华与农夫何干?赶上季节,别误农时,才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呵!

但它毕竟曾是一座繁华的城池,现虽处偏僻山乡,虽各类史书上无考,正是由于此,才引起山外人们极大的关注。为什么在此建一城池?这城池建于何时?谁主持建这座城池?其用途何在?在古城里耕耘的农夫与古城有何关系?有说该古城是广西保护最完好的一座古城,有说农夫耕耘时翻弄出来的石图腾在全国绝无仅有,有说古城东门外山坡上的那口古井与其旁边的古庙、蚂拐石有特殊的关系;有说这古石城的兴衰其实就在这石头上:在古城内,仅大理石就有青黑、墨绿、槟榔等10多个品种,如果现在又大规模开发出来,这古城又将繁华起来……这些说法或许偏颇,或许都有道理,但都是当时筑城者始料不及的。如果他们地下有知,或许要问:当年兴师动众、费尽心机就是为了这些吗?在我的脑海中,只是那农夫在古城中耕耘的情形,久久不能离去。

历史的兴衰有其固有的规律,人在其间当然是重要的因素,但绝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如果说山是永恒的,云雾却是变化的,不论云雾如何变化,山还是那座山,所谓宠幸、遮掩也是暂时的。说得远些,山也不会是永恒的,现在这座山还是数百年前那座山吗?原古石城的决策者当然有权决定是否建设这座城池,却决定不了当今农夫们在城池中的耕耘……

相关文章关键词

《犁铧,耕耘着古城》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