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特别的《感谢信》
妻子下班回来,带着疲惫与微笑,递给我一张纸,叫我看看。
这是一张公文纸规格的“计划生育登记表”,其“表”上写着一封《感谢信》。
“什么人这么小气,将《感谢信》写在这么一张巴掌大的白纸上?”妻子解释说:“这是个穷人,很穷。你先看看再对你讲。”
《感谢信》是写给妻子的。妻子是一名乡镇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治医师。
感谢信
尊敬的院长医生:
您好!
我们真的很感谢您。说心里话,我和妹妹这样的穷人,找医生看病非常难,没有钱,医生多是爱理不理,甚至还会遭到恶言恶语。而您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接待我们,并且是那么热情。在您这里,我的妹妹用很少的钱,做了很大的事,并享受到了最优质的服务,我们实在感谢您。
我们在想,要是毛泽东那个时代,是会很重视您这样的人。现在与那个时代大不相同。我们不能报答您,但我们会在心底永远记着您的名字:“耿先敏院长医生,人民的好医生。”
祝您永远健康,永远幸福。
杨墩村六组邵月华的姐姐
2月28日
看完信,我问妻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妻子告诉了我这封《感谢信》的来历。
28日这一天,妻子为一名叫邵月琴的患者做完妇科手术后到病房探视,邵月琴的姐姐(来料理妹妹)向妻子要一张纸,妻子随手撕下一张“计划生育登记表”给她。没想到,患者出院时,这张“登记表”竟变成了一封《感谢信》交到妻子的手上。
妻子说,患者很可怜,丈夫去世,一个人拖着三个孩子,老大老二读了个三四年级,老细没钱读书,本人需做妇科手术,因无钱而忧愁。鉴于患者特别困难,妻子给她看病,检查,做手术,基本只收用药费,所以二人非常感谢。妻子说:“对于急需治疗而又特别困难的患者,也应该有医生去关爱,就算做点义务吧。”
妻子是个热心的人,长期在农村医院工作,工资很低,荣誉倒获了不少,最高级别的一个是湖北省卫生厅1997年授予的“先进工作者”。县市电台报纸曾分别报道过她的事迹。
听完妻子的介绍,我对妻子开玩笑地说:“将你这封特别《感谢信》同你的荣誉证书一起保存起来吧,等到儿子以后娶了媳妇,你再拿出来,对儿媳进行家庭传统美德育。”
“那时儿媳不说我这个婆婆傻吧?”妻子这么说着,脸上却漾出愉悦满足的笑意。
(发表于《蕲春报》2002/3/26/第三版“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