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只是就业难,并不是找不到工作
大学生只是就业难,并不是找不到工作2415
我们肯定地说一声,现在我们国家要大学生的地方是非常多的。我们学生本身不是就业的弱势群体,如果他们都是就业的弱势群体,那我们的那些农民工怎么办?没受过大学教育的怎么办?而且我们的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只有5%,美国现在有25%的人受过高等教育。要真正到基层去看一下,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很多,到县里面去稍微偏僻一点的县里面,很缺大学生的。所以大学生本身不是就业的弱势群体,
所以对大学生就业难,不要把它估计的那么恐怖,那样不是实事求是的。关键就是我们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同学们不要再把自己当成是绝对的社会“精英”,要有很高的工资,处在很高的社会地位,那不可能的。610万的大学毕业生,怎么会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精英”呢?大众教育的结果是有更多的人,从事普通的工作。
我觉得大学生不应该是就业的弱势群体,不应该存在找不着工作问题,只存在就业的地区、就业的行业、就业的起薪,这些方面的难。
大学生就业难来自五个方面,第一是从2003年以来的大学连续的扩招;第二是去年金融危机,是雪上加霜。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是第三个原因。第四个原因呢,就是我们的社会,没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有很多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比如哪些不利因素呢?家庭背景不一样,就业不一样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档案制度,把我们大学生都增加阻力。再一个就是没有很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服务不到位等。还有家长和亲友的影响,不愿回老家工作,父母和亲友都认为回老家工作没有出息,认为是被大城市“淘汰”了,才回到家乡工作。在大城市工作,父母脸上才有光,如果去创业,做一些不是高科技的活,其父母也认为他没有出息。
但是现在,很多人光埋怨大学生不到基层去,不到艰苦的地方去,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分析大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因为从人力资源投入回报来说,到那些地方,父母的投入回报率低啊,大城市回报高啊。要在北京他可能很快把家庭投入收回来,但是他要到一个基层,收入少,投入收回很慢啊。而且他在北京发展机会多啊,在外地发展机会少啊,从大城市往小城市流动很容易,但从小城市往大城市很难,机会成本就增加了等。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对大学生来说,不愿意去基层是可能理解的。你非要让他到基层去,从人力成本投资来说,国家应该给予“补贴”,至少要让他们和大城市的相比,不要亏太多。我们大学生的压力已经够大了,不要再去埋怨他们了。不只是钱,包括待遇各方面,让他与大城市里的人差太多,他就可能去,现在差距太大了。说学生要改变观念,这是空的!
我们的教育也有某些不足,存在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不相匹配、教育知识和新知识接轨的问题。我们的专业搞那么细,就业同学中,有30%同学与原学的专业没关系,所以要加强通识教育。这次大学生就业难,也许给我们高等教育有三个启示,就是要突出三个“特”字,第一学校要有特色,不能都一样,有特色才能有水平。第二专业上要有特点,比如都是培养人力资源的,应把综合性的放在劳动学科上的去培养学生,有的学校可能强调从心理学去培养学生,有的侧重从管理学进行培养。再一个学生要有特长,不能泛泛地谈特长,而是社会实际需要就是本事。同时要解决文理分科的问题,有的同学理科很好,但是对文科了解太少;有的同学文科好,但对理工了解太少。这样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所以这次就业问题,高校应更加意识到教育改革的迫切性才好。
是的,08年以来,大学生开始理性化的对待就业了。第一个就是大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了,过去同学们一上大学就认为自己是社会精英了,是栋梁了。现在大学生开始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劳动者来对待,这是非常好的。第二个呢,他们开始考虑到基层就业。第三个呢,大学生对薪酬的估计比较客观了,前几年,学生对薪酬的要求,比实际收入高估40%。现在期望薪金和实际收入大体接近,比较理性了。第四个呢,就是把精力放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目前大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同时又注意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现实,努力要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现在更现实了,客观评价对他们就业也有好处,对他们走到社会以后,更好地了解社会也有好处。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坏事也是个好事,以后的大学生可能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去考虑问题了。我们应该把“危”变成“机”。往往越是危机,越是出现巨大机会的时候,所以要有信心,困难是暂时,随着国家四万亿的资金投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一定是美好的。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政策是好的,可以看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非常关心,这是很好的积极态度。
另外在创业观念上,大概存在以下五的不正确的认识:第一、是实现目标上的偏差。大学生一提创业,就想到自己要成为盖茨、一下成为百万富翁,这是不现实的。第二、是创业行业的偏差。认为只有在高科技的行业,才能创业。在服务业、教育业、农业都不能算创业。第三、对创业地区的偏差。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创业。第四、对人际关系的偏差。认为没有后台,没有关系就不能创业。第五、是对资金额的偏差。创业首先就是要有大额的资金投入才行。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除了上面观念上的问题,我们的同学创业还有四大障碍:缺乏资金、没有适合的项目、社会经验不足、家长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家长不让他们做。实际上我觉得现在创业是个最好的机会,因为我们国家产业、产品要更新,一些传统企业搞不好就要破产了,一些新的行业又来了,所以我们的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来创业。再一个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家……唯独没出现过企业家阶层,中国今后的发展是需要有个企业家阶层的,我们的前途一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