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离乡
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总飘荡着丝丝离别和乡愁:古人离乡为功名“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卢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武将为封侯,猎猎旌旗下,热血洒疆场。
霍去病自大汉天子汉武帝的旗下出马,为了建功立业昂扬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元狩二年出兵河西走廊,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赫赫战功,封狼居胥。
文人为功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期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熟读诗书,远涉千山万水,只为叩开天子庭。君不见,多少学子走天涯,莫不为朝廷赏识荣耀家;一人读书成名,全家荣华。少年中举,春风得意;老来功名,亦是大器晚成。
范进中举后的痴癫将文人为功名神经错乱的丑态展露无疑。终于可以离乡奔功名,孰料得了痴狂症。
近人离乡寻出路:著书岂为稻粱谋?鸦片一战,国人睁开朦胧眼;鸦片二战,英法进入圆明园。学习西方,造轮船、铸洋枪。甲午一战,烟焰天,惊天浪涛卷走了李鸿章的洋务之念。康梁搬来日本的君主立宪,可怜只是昙花一现。孙中山移植了美国的民主共和,终难敌帝国主义,被袁世凯占了先。
建国后,离乡为政治:一个红心献祖国。六七十年代,为改变农村面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改革开放后离乡为谋生:跋山涉水为生计;未来离乡践志向;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改革的锣鼓一敲,深圳的大门迎来了千万个外乡人。
中国人的离乡总与各种理想交织在一起。当有一天,我也背起行囊走上了离乡之路,先为求学后为工作谋生。将古人今人的种种肉在一起,细思量,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衷肠?
何时能再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