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母亲献上一株忘忧草
又到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感谢天下最伟大母亲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请为母亲献上一株忘忧花,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远离烦忧、幸福快乐。
忘忧草又称‘萱草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萱草花就被誉为母亲之花。
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意为:我要到哪里寻得一株谖草(即萱草、忘忧草),种在母亲的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
用萱草花来代表对母亲的思念和感谢,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争相用以咏吟之题材。元代诗人王冕于《偶书》中写道萱草花:"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还有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这足以可以看出萱草花在生活之中的作用和地位。
用萱草来意誉母爱,也正是因为萱草所代表的文化与母亲的气质是如此的相似,大气、温润。在称谓之上,母亲与萱字也是有着脱离不了的关系。如萱辰是指母亲的生日);萱亲为母亲的别称。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唐代诗人孟郊用一首《游子诗》,将在外的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与情怀叙说得妥帖而温情。
其实关于对母亲的感谢和文字,自古以来从来就不会少,只是我们一直都在寻找,想要寻找更好的一串词汇,更贴近母亲的形象。因为,母亲的那份特殊的爱,并不是轻易就能够用言语来叙说的。
母亲节的传统有着很渊源的历史,因为从人类的最初,这一份特殊的爱,就从未被磨灭过。起源于古希腊,到古罗马时期,各种庆祝的活动和场面变得更加宏大。继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渐渐从对女神的迷信崇拜中摆脱出来,对于母性的尊敬更加文明和庄重。
17世纪流传到英国,在母亲节这一天,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母亲带上一份小礼物。1876年传到美国。并与1912年专门成立母亲节国际协会。1914年正式命名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为母亲节。伺此后,母亲节在各国开展。
人有种族,爱无国界,也没有日期时限之分,母爱更是如此。对母亲的爱的表达也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这一日,只要有心,每一天都可以成为母亲节。
当我们渐渐长大,岁月在母亲的面庞留下越来越多的印,那些风霜雨雪雕刻而出的银丝的皱纹,都是母亲在爱的路上奔波而留下的。
渐渐懂事的孩子们,走出父母的怀抱与双翼,开始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和圈子,但是母亲的那份心和爱,从未改变。
在母亲的眼中,我们一直都还是当年没有长大的孩子,还是那个时常在妈妈身边撒娇的孩子,还是需要母亲提醒注意天衣保暖,记得按时吃饭的孩子。
不管是升温降温还是雨雪天晴,母亲依旧是第一个打来电话告知已然长大的孩子,出门在外要注意安全。
这就是母亲,在岁月浸染下已经白了双鬓,可是她们最关心的,依旧是在外漂泊的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学习工作生活是否顺心顺意。
所有的感动用言语来表达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唯有将内心的那满腔感动让母亲知道,让她知道,她的孩子们,已经长大,已经可以成为她的倚靠和臂膀。
那份不求回报的爱,并不需要你准备多么贵重的礼物,只需要你的那份心意,那份能够让为你操劳了数十载的母亲感受到温暖,哪怕只是一个用来装温开水的水壶,哪怕只是一双合脚的鞋子。或者,回到她的身边,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以及,一束开得正好的忘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