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苦乐相伴的大学年华

苦乐相伴的大学年华

2013-10-02 04:05 作者:文军贵 阅读量:28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我于今晚独坐在没开电灯的办公室里,任思绪驰骋,不觉回忆起17年前在大学读书的岁月。那些苦乐相伴的日子清晰而又遥远地浮现在眼前,给了我几许欣慰,也给我增添了几多伤感。

在那些年月,满含感恩之情的我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文艺学概论》《基础写作》等专业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美学》《政治经济学》《法律基础》等选修课的学习,真正想做个一专多能的大学生,以便将来在社会那个大舞台上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

每次期末复习期间,自尊心很强的我为了免遭同学们嘲笑我为“书呆子”“曰夫子”,趁大家没注意的时候,夹着一本书如猴般熟练地跳到五楼宿舍楼转角处的窗外的平台处静心地复习功课,这里是我发现的最近最安静的读书的地方。一册捧读,一蹲就是几个钟头,也不觉得头昏脑胀,手脚发麻。当一本厚厚的书中的知识点都储存在脑海中时,我的心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充实。考场上我看到个别平时贪玩的同学被监考老师把一大口袋作弊的纸条全部没收后的窘相,暗自发笑。考试结束后,我们就放假回家,每次从邮局寄来的通知书上看到我的各科成绩都是“优”,操行等级也是“优”,心里不禁乐滋滋的;而且根据这样的条件,开学不久将要被评上奖学金,心里不免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快乐的学生。

那时,爱好文学、做事踏实、为人厚道的我蒙受着班主任的厚爱,被任命为中文专业《潮声报》的主编。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大二时我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或写一篇日记,不久我的散文被陆续发表在各大报刊杂志,还在市上组织的征文比赛中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好评。那时,为了多读书,开阔眼界,我常常抠下本来就微薄的生活费,去地摊上低价买回许多杂志和书籍,有时去图书馆帮忙后拿回一些废旧的报纸。平时没有读完的书报,就与同班要好的没有被丘比特神箭射中的向兵宗同学利用星期天去为纪念武则天而修建的皇泽寺的一个僻静的小亭子里阅读,因为去那个亭子要顺着一个长而窄的铁梯才能爬上去,而且那里居高临下,地势褊狭,非常陡峭,游人几乎很少上去。去皇泽寺时,我们只带两样东西,一是要读的书报,二是够中午裹腹的一点面包。在浩浩江风的沐浴下,读到要上晚自习时,我们才怀着收获的喜悦返校。

然而,在那些日子里,我也有过忧伤。因为那时家境特别寒碜,家里没有一件值钱的物什。我读大一的费用全都是“胆大”的父亲恳请多位亲戚或近邻编着“购买耕牛”“改建猪圈”等各种名目从银行贷来的,毕竟那不是长久之计。第二学年开始时,薄情的银行知道了底细,也不放给我们贷款了,家母也病重在身,可以说那时“屋漏偏逢连夜雨”,家境凄清黯淡,日子举步维艰,昔年亲友半零落。为了供我继续把书读下去,在1993年年关节前,为妹妹的嫁妆忙碌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父亲瞒着80多岁的奶奶,说是去一百余里外的一个地方请亲戚第二年正月初来吃喜酒,在一日拂晓与家小洒泪而别后,独自一人背着行囊踏上了远去海南打工的列车。在妹妹出嫁的头天晚上,为了照看嫁妆,我不顾冰凉的夜晚寒气袭人,独自睡在屋檐下的沙发上,彻夜难眠,遥望着父亲远去的那方天空,想到父亲为了儿子多喝几滴墨水,也为了支撑这个嗷嗷待哺的家,他在他的亲生女儿出嫁之时,却背负使命,背井离乡,不能喜滋滋地看着辛辛苦苦养大成人的女儿在出嫁那天热热闹闹地走出家门,乐呵呵地应答着女儿深情地叫一声“爹”,躲在被盖里面禁不住泪如雨下。这么多年来,我作为长子,一直愧疚自己为何不执拗地早早地踏上打工的征途,去支撑这个借米下锅、“三月不知肉味”的家庭,也不给妹妹和父亲留下永远的遗憾,也不给我留下永远难以消弭的愧疚。

在那些日子里,我唯一盼望的就是父亲的来信。因为家母病重,奶奶已是耄耋之年,加之农税、提留、教育集资、修路摊派、种子化肥的费用不菲,家中不能为我筹备生活费和学费;妹妹才成家,心有余而力不足。大二、大三每期开学时,我都是忐忑不安地走到班主任面前,承述着无钱之苦,承诺着把学费交清的期限。每天独自在僻静处拿出口袋里的饭票数了又数,把每天的伙食费压缩了又压缩,心想只要一息尚存就足矣,何必吃得那么有营养,吃得肚皮那么胀鼓鼓的。为此,我的体重日渐降下来了,眼睛深陷,颧骨突出,满脸一片菜色,以至于有些社会朋友戏笑我像某个瘦瘦的丑丑的明星;甚而有次去街上办事,一个算命的还斗胆说我“面带晦气,二目无神,生命降息。”哎,我那困苦拮据的大学生活。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这时妻来了催我回家的电话。我那段既有欢乐又夹杂着苦涩的回忆就此结束。想起而今时代的美好,工作环境的优越,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的幸福安康,我倍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相关文章关键词

《苦乐相伴的大学年华》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