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的遗憾
今年5月13日(星期天),是美国传来的母亲节。最近听说有人提议把孟子生日作为中国“母亲节”,我认为,这和美国传来的母亲节相比,时间相近,都在红五月,但中国“母亲节”更好记,更古老,更传统,因而也更亲切,孟母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杰出贤母形象,“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传诵了两千多年。纪念这样的“母亲节”,可彰显我国神圣的女性文化和伟大的母爱,有利于充分激发国人的爱心、孝思,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由此,我推崇我们的“母亲节”,也更怀念我的母亲……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初冬,我从军营探亲回乡,下车后走到离家不远的路旁,看到一位花发老人,正埋头在枯草树丛中拾柴,我只觉眼熟,象是母亲,走进再定神看时,果然是母亲!就叫了一声“娘!”可母亲没听见,朝我看了看也没理会,继续拾柴。噢,确是耳聋眼花了。我凑到母亲身边,又亲切大声地叫了一声“娘!”母亲抬起头,打量我一番,惊喜地叫了我的乳名一声,问:“多会儿回来的?”我注意到:母亲苍老了,零乱的花发在冷风中飘拂,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皱纹,眼神也失去当年的光辉,身态萎缩了,脖围旧方巾,裤脚扎布条,扫扒挑着装柴禾的筐篓,我不禁一阵心酸……
母亲养育了四个儿子,先后都念过书、入了党,曾送三个儿子参军上战场,现在三个儿子均在外工作。我的祖国是世界上煤炭最多的国家,然而母亲年过七旬,还不得不拾柴,没能解决温饱问题,我作为母亲最小的儿子,母亲对我更是呵护有加,在此情景下与娘重逢,深愧对不住老母。无论带给母亲再多的山珍海味,也不足报答母恩之万一;可对于母亲来说,儿子象从天降一样站在眼前,只叫一声娘,便是最快慰的事了!那天回家,母亲还要忙着照管重孙子,我发现母亲的双手因拾柴扎了各种各样的刺,十分心疼,就用针一连挑出十几个,但心里暗暗宽慰的是,母亲虽年事已高,身体还算硬朗……
返回军营正当家属随军之时,然而我作为非独生子军人,按规定母亲不能办随军手续,但搬了新居置好家具,我即写信让母亲来所在的城市闲住。信中写道:
母亲,您来住吧,过去您很少吃现成饭,吃了上顿盘算下顿,挑井水,烧柴草,烟熏火燎,还吃不好;您来这里,您儿媳用自来水、煤气灶,每天都给您做上可口的饭菜,这是您老人家最该享用的。
母亲,您来住吧,过去您为我们洗衣要到老远的河边,用石板搓,棒锤敲,还要晾晒半天;您来这里,咱有了洗衣机,只要定上时,不沾水就把您老人家的衣服洗净甩干了。
母亲,您来住吧,过去夏天家里特热,晚上到房顶歇凉,但房顶也很烫,扇子不抵事,食物没法储藏;现在您来这里,咱买上电风扇了,以后还可买空调和冰箱,可以冻冰糕,送凉风,清清爽爽过三伏。
母亲,您来住吧,过去您难得看一次戏和电影,更多的是听盲人说大鼓书;您来这里,咱有了电视音响,您和父亲可以在沙发上,选看最精彩的电视节目,收听最悦耳的乐章,在和美的日子里延年益寿。
信发出去了,带着母亲最小儿子的愿望,等待家乡的回音。
但我等来的竟是一个晴天霹雳一样的噩耗,我第一次请事假,星夜兼程,但因路途遥远,连母亲的遗容也未见上,看到的只是遗象和骨灰盒,我感受到心里和家中有一种无法弥补的巨大空白。我捧起母亲的骨灰,手颤抖了,作为男儿军人的泪水,止不住地淌在脸上。
母亲生养了我,辛劳一生,我没能让母亲过上幸福生活,当好日子快来的时候,她老人家却默默地去了,我没想到母亲走的这么快,我愧对母亲!正应了那句古话:“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我终生的遗憾!
《孟子》有段恩泽推理的论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同样适用于对母亲节的理解。母亲,或许有多个子女,但一个人只有一个母亲。不管母亲高、低、穷、富,也不论自己年龄多大、资格多老、地位多高,母亲都是最伟大的,第一可亲可爱的,第一该孝敬的。
我的母亲永远地去了,千呼万呼唤不回!失去方知更宝贵。奉劝天下的人们,趁母亲健在时,无条件地、尽可能地孝敬她吧!对母亲最到位的孝敬也不会超过母亲对你的养育,所以,你怎么孝敬都不会过分!再穷别穷了母亲,再苦别苦了母亲。孝敬母亲,是你的光荣;你冷落或亏待了母亲,是你毕生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