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车上
再一次走向街头采血车。终于,这次车门边写着“急需AB型”字样,心里高兴起来。2010年“5.1”献过一次后,又来几次来都被婉拒:“暂不需要,过些日子再来吧。”便怏怏而去。
七八个人,还有3位工作人员,就把车里的空间挤满。“你要献血?吃早饭了没,什么血型,过去抽过没?好,到里边先填表。”工作人员永远态度和蔼,恐怕这是除了单位卫生室医护人员之外,我见过态度最好的医务工作者。有人已经开始采血,有人正在填表,有人在一边等待。到采血车上是一种心中高尚的感觉,见着的人,无论男女无论大小无论美丑,都觉得美丽亲切。共同的行为产生心灵的共振,特别是在做这种为他人付出的事情时。
“今天是我的生日,特别来献点血纪念一下。”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穿着得体时尚,如果坐不到这里,你会想到这是个风流不羁的人。曾经有人说80后90后是不懂社会不懂生活的一代,但我好几次到采血车里都遇到年轻的小伙姑娘们。由此我知道,其实他们也是乐于奉献的一代,懂得感恩社会的一代。不管那一代,都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一叶障目。到是这一代人眼界更宽阔,爱社会爱人类的心胸更宽广。
“你呢,为什么来抽血啊?”有人问一位叫杨小虎的中年朋友。“没什么特别,已经习惯了。人家郭明义不是总献血嘛,这个我也可以做。”朴实的语言,在他的脸上漾出涟漪。手机响了,他忙着应答:“就好了,马上过去。”收起电话他说,老板喊呢。
一位女士坐到采血椅里,护士用松紧带扎住右边的胳膊看了半天,找不到血管,让她起来说等会儿换到左胳膊。等在边上的小伙子坐了上去。计量仪上前仰后跌的血袋里半天进不了多少血。“过去没有采过血,平时不好喝水是吧,你看,针头都堵了。还得重新扎一下。”护士的身影挡住了视线,我没看到这小伙子再挨一针的表情。想不起来扎针多疼,但看着那老粗的针头是有些恐惧。
一位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子上车来。护士照例问一遍。“要身份证干嘛?”“确认你是谁啊。请坐,在那边填表。”护士先拿过身份证做验证,又把表递到她手里。“你最近做过手术?”护士眼尖,隔着1米都看清了她打过的表空。“没啊,过去做过阑尾炎手术。”“那你看清了打,表上讲是3个月内做过手术没。”护士提醒填表的女士认真阅读。“噢,那没有。”女士翻过来重新再看。我前边那位女士的200CC也特别慢。护士一再提示他们有节奏地攥手。
轮上我了。登记的那位再次确认:“你是叫XXX?你是自愿献血400CC?”“哦,我不是填的是献200么?”“噢,其实以你的血压和体重,抽400也很正常的。你自愿200就200吧。”“你们说400可以吗?没问题就抽呗。我看你们也正好需要这个血。”“这跟我们需要没关系,看你的自愿。”“就400吧。”在这样的氛围里,人会不自觉地高大起来。针扎的很流畅,血也出的很流畅。右边那位比我早一点开始采血,他就算很快的,在他结束的时候,我的400也满了。“你看,他们这些献过血的,还有平时注意喝水的人,采血就很快。”护士给前边两位采血特别慢的朋友介绍。
我采血的时候,还上来一位军人。工作人员问早上吃饭没?他说没吃。“那就先找个地方吃饭去吧,吃了饭再来。”不少小年轻早上不吃饭。我家孩子也因为早上不吃饭,前一段腹部疼,检查说有了胆结石。好的生活习惯养人,不好的生活习惯累人,不是虚言。
拔下针头压住止血贴坐在一边,前边有位刚采完血的小伙儿想走,被护士叫住:“不行,不到5分钟不能走。”他便笑着回来:“人家找我有事儿呢。”“那也不在几分钟啊。”又上来一个小伙子说,“今天是‘5.12’,一个特别的日子,我来献血。那年,我在省城,地震感觉好深。”哦,汶川地震4周年了,真快啊!
临行护士问要什么纪念品,有水杯,厨房三件,贮物盒。我说,三件吧。“呵,也是下厨房的人呢。”“是啊,不下厨房可不行。”“还有扑克,拿去送人。我看你不像打扑克的人。”“你还能看出谁打不打扑克?”我笑着走下采血车,看还有人陆续往车边走来。
2012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