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孤独总与美丽相随

孤独总与美丽相随

2013-10-24 06:10 作者:长袖伊人 阅读量:25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艾米莉·荻金森的迷题

这是个黑衣女人,在一八八六年之前她安静地坐在一座砖构房屋的角落里,俯视着在她身后无数揣度着她的人。那些人从她离开人世的那天开始,直至现在都在追问着她的诗歌,追问着她留下的少量书信,追问着她零散的字迹;但他们什么都不能得到。

这个黑衣女人,她的真实风貌谁人能知晓?

她是一团迷。在那些疯狂的不懈的研究者们看来,她,如她身上的一袭黑袍,有着透视不清的玄秘。这玄秘也在一个不确定的日子之后,愈加使人迷乱——因为这之后,艾米莉开始一袭白衣。其实,那不过是一个心灵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一生的爱和思想精心浇铸的祭台。但是,在现实中她却成为人们眼中的白衣女尼,飘然闪过人们追逐的不解的视线。

人们往往从她二十五岁之前爱上一个人开始侦测,也有人说她后来爱上一个牧师,但注定爱情无望,因为无望也就彻底,于是她关闭了终生的爱,接着拒绝了优雅的社交生活。

人们把她不见访客,不拜访亲人的原因归于“孤僻”。——那么我也是附着在孤僻边缘上的一个灵魂。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我愿意这样孤僻地存在——拒绝交往,少于交谈,并把身外的欲望压到最低——虽然世风吹皱了窗外的白云,喧嚣掩埋了居所的屋瓦,我也不为所动。如果我有条件,我会如她一样无声无息;于是,我理解她孤僻的成份。

人们想窥测她的日常生活,但没有资料可寻。因为她留下的关于生活的文字很少。我觉得,一个追求思想美学的人,当她剔除了思想的苦寂之后,她的生活应当一向都是平谈和琐碎的,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一如海洋的夜晚没有月光;所以不记录更是寻常。而问鼎诗歌和哲思才是她生活的全部,也是她面对人世的本真的态度。在一本深棕色的、约为五乘七英寸大小的日记里,她写道:“我的生命太简单艰苦,以至于有人可能为此感到不安”。

可见,诗人除了平淡和艰难的生活之外,除了一直思考和歌颂的死亡、永恒、自然、爱与诗的哲学,她比任何人活着都干净,也更清醒。

在一所曾经卖掉而复又归回原主的房子里,我曾多次复原着一幅真实的图景。那是个让冬天的植物能开花的温室,在西边的墙壁上有一个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窗下一张桌子,一张坐椅,纸和笔墨和诗歌成了这里绿色拂意的生机勃勃的主人。夕阳的最后一缕光线在这里缓缓散去,照耀着这个孤单的白衣女人。而这里正是她盛产诗歌的苗圃,是她打开通往神秘区间的钥匙——她并不孤独——她有属于她的书籍、诗歌、自然、哲学——这是她留给人类的丰厚礼物。

她在这里描绘窗外的自然,那是个无词可赋的世界。

——“我从没见过海洋,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和狂涛巨浪。”

——“不知不觉地,有如忧伤,夏日竟然消失了。”

她在这里顿悟生的意义,因为她的心中不缺少阳光,更何况,活着的美好存在的短暂让她“没有时间憎恨,因为坟墓会来阻止,……”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她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因为它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

她也并不惧死。

“——我从未与上帝交谈--/也不曾拜访过天堂--/可我好像已通过检查--/一定会到那个地方。”

她也让爱成为封闭关心的阀门

——“我不能和你一起生活——那将是生命本身——而生命在那边——橱柜的后面——”于是,她将爱铸成一块石头。

这就是艾米莉,一个唯美而承担着自我不朽灵魂的女人。

当她死亡,几首发表的诗歌和夹在墙缝中大量的诗作成为了一座丰碑,她在诗歌领域的地位也就被确定下来。那么一千八百首,有量而思无疆界的诗歌,能是一块最后的界碑吗?没人能知道,就像人们永远猜测不到她的黑白鲜明的衣裳所指的意象;也没有人能知道,还会在什么地方,什么人能保留着她的更为珍贵的字迹。她生活的方式或许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可她的思想,她的诗歌语境,她热爱的自然和追求的永恒的真理都将成为接续夕阳的一束光芒,将她和一个黑夜照亮。

她尽可以将诗稿付之于虫蚁,不为世人所知;她也可以烧掉她的一些信件,因为“最灰的那堆使人敬畏”。她更可以将此付之感性的心灵,因为时空和地域也无法阻止。

那么:

——我为美而死,但是/还没有适应坟墓,一个为真理而死的人,躺在隔壁。

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失败?

“为了美。”我回答。

“而我为了真理,他们是一体。我们,是兄弟。”

于是像亲人在夜间相遇,我们隔墙交谈。直到青苔爬上我们的唇际,将我们的名字遮掩。——(《我为美而死》艾米莉•狄金森)

相关文章关键词

《孤独总与美丽相随》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