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史钩沉三则 纪传体小说(一)
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真理留着。——俄罗斯谚语
记着去时走错路的教训,回来时就顺利了。——法国谚语
当断则断,当机立断,兵贵于神速,时间就是胜利的保证。——作者
在我军军史上有三次重大的,因为外行领导内行,党指挥枪,政治领导干部不顾战场上的敌强我弱的客观事态,盲目瞎干预军事指挥员的决策。在决定部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事实就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不按兵法行事,灵活机动,果断抉择,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是一味的持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好大喜功,武断专横,盲目估计严重的危机形势,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力量。要么就犹豫不决,瞎指挥瞎干预,造成的军史上的失败和恶劣影响。这三次是:一九三六年底的西路军事件、一九三八年的皖南事变和一九五三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一八零师指挥失利事件。(当然还有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开始的长征,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就这三个外行领导内行,党指挥枪的重大失误的军事史实,和驱除蒙在这一系列事件上的尘埃、污垢,还历史的本来面貌。故写此纪传体小说,聊以警示,起到后师不忘后前师之事的作用。
一,伟哉!英雄悲壮,浴血奋战,刚烈威猛的西路军。
1936年的冬天,严寒好像比任何时期都来的早,来的寒冷。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一带,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寒冷的西北河西走廊的蜂腰部的凉州城的南寨子里的上空,天上乌云翻滚,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在寨子中的一间干打垒的屋里,炭火盆烧的真旺,人们一脸的阴沉和严肃。满屋子的西路军的红军将领正在开会。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更是神情严肃,在火盆边眉头紧皱,一声不吭地大口大口地吸着烟在思考着问题。政委陈昌浩主持了会议,对红九军在古浪和马家军比宝死拼失利,指挥不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并且撤消了年青有为英雄善战的九军军长孙玉清的职务。三战古浪,使得红九军损失惨重,伤亡大增。形势危急不容乐观。
这些天来作为西路军的军事最高领导人,作战经验和军事战略理论丰富的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的徐向前,最为清楚现在西路军面临严峻的生与死抉择的严峻形势。在取消“宁夏战役”以来,徐向前就没有不为西路军的势态所处的形势所担忧忧虑难以安眠。道理很简单,原来执行“宁夏战役”速战速决,利用渡过黄河后,兵贵于神速,一鼓足气策应河东拿下宁夏,打通国际通道。可是现在取消宁夏战役,没有了速战速决的时机,一味地在黄河边徘徊。延长了西征的时间,当时战士还穿着秋衣,时间一长弹药、衣食补给后勤一时没办法跟上解决。还有天时地利人和都成问题。河西走廊一带人迹稀少,环境恶劣,物质匮乏。当地人长期以来在马家军的统治下,思想受到了马家军的控制影响,对红军感情不深。敌强我弱,缺乏老区的那种群众基础。部队人员又多,自然环境恶劣,物质稀少,土地贫瘠,植被稀少,寨子稀疏,当地的物质粮食水源都保证不了大部队的供应,伤亡又大,弹药消耗也很大,兵员武器弹药粮食水源冬衣得不到补充。也不利于部队的集结隐蔽和协同作战,发挥红军利用地形地物山地作战的长处。而当地的地形却便于敌人的骑兵展开作战,又熟悉地形,兵强马壮,弹药物质的供应不成为题。西路红军人生地不熟,又是长途奔袭的疲劳之师,三面临敌,北靠黄河,背水作战,只有消耗没有补充,进退无路。如固守不前,势必处于处处被动挨打的位置。也不利于和具备红军在河西走廊一带扎根建立根据地,壮大力量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有利条件。即使强制建立根据地,会带来很大的人员损失和弹药粮食水源等后勤补给也成问题。还要保证当地群众的生活物质供应等一系列问题。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考虑,权衡再三徐向前心里得出结论,此地不利于久留和建立根据地的可能。如果一再拖延时间徘徊不前,就会给马家军争取到聚集大量的兵马部队、物质和收集地方上的民团土匪,骚扰合围绞杀西路红军的时间,给西路红军置于危险的境地。形势危机不容乐观。熟知兵书作战经验丰富务实的西路军最高军事统帅徐向前,能不为此担忧吗!
现在唯一的做法就是利用马家军还未集结成的空隙,快速摆脱马家军地方民团土匪骑兵的纠葛,作出正确的判断,果敢行动,快速通过马家军的占领区。西去新疆打通国际通道,得到国际的物质援助和补充弹药武器粮食,再杀个回马枪就有实力了。狡猾的马步芳和马廷祥假心假意和红军谈判,以图拖延红军西去的时间,争取到集结匪军的时间的阴谋。
由于东路红军陕甘宁军粮告罄,不能扩红。蒋介石在宁夏增兵,中央军委取消了“宁夏战役”。接着军委电报电令西路军总部,“单独西进,消灭二马,接通新疆,是否有把握?如果返回河东是否有困难?”的电文。中央军委也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马家军已经有了好几万人的正规部队和十几万人的地方武装骑兵民团。便于灵活机动,后勤保障物质弹药供应充分,兵员补充有保障。而西路军远离根据地,孤军深入,给养困难,天寒地冻,又处于少数民族杂居住地区,人生地不熟,物质兵员补充都得不到保障。而西路军的一把手政委陈昌浩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于是召集了军政委员会议商议讨论。会议上作为西路军的军事最高指挥员的徐向前,把东回和西进的利弊情况一一对比分析。指出返回河东,敌人已经封锁增援了黄河东岸的防卫部署,东返的危险性很大。西进虽然要面对马家匪军几万人的部队,天气又寒冷。但是马家军目前还未完成集结部署,可以利用时间差,趁机从薄弱之处,迅速穿插前进,避免纠缠,完成西进的任务确实比东进可行。另外西进新疆,打通国际通道,一能解决西路军的战略背向问题。二来能得到苏联的军援和武器弹药的装备。三,到时返过头来再打马家军就有了武器弹药火炮重武器的保障,就会易如反掌。第四这也会对河东的红军和友军起到士气的鼓舞以及策应作用。所以徐向前指出,西进比东返更为有力地结论。
会上徐向前的分析结论,得到了大家的赞成,于是西路军作出了西进的决定,并希望在年前到达接通新疆。中央军委收到了电文后,随即同意了西路军西进的决定。并电告共产国际准备物质接济西路军。
此时徐向前埋头抽着烟,联想到不久前这一支英勇威猛善战的久经战火考验的红军精锐部队,由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兼西路军、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和他,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领的有大部分红四方面军和一部分红一方面军组成的两万一千八百多名红军干部战士,刚经历过万里长征的征战,还未来得及喘一口气,就按照党中央向西开进打通国际通道,策应河东红军反击蒋介石封锁陕甘宁,包围围剿红军根据地的计划。为了稳固陕甘宁根据地,根据中央军委发布的《十月份作战纲要》部署,开始执行宁夏战役。该纲要有两个战略目的,一是北上抗日,二是为了打通国际通道,争取苏联的军事援助。纲要要求落实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指示,命令红四方面军总部和红一方面军的西征部队渡过黄河北上夺取宁夏。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贯彻军委的《十月作战纲领》,扫清马步青在黄河沿岸的部署,打开了通向宁夏的门户,策应了一方面军的西渡。拉开了西征战略序幕。
当时保守凶残土霸王似的马家军,最害怕红军在此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来反对他们。侵害他们马家军的利益,因此岂能容忍红军到他们的占领区来展开革命行动呢。正在观望红军的去向,如果纯粹是借道路过,那就安心,如果是发展根据地侵害马家军的利益,他们就会拼命反抗。因此当西路军红军一踏上黄河以西宁夏甘肃的土地,就遭到了马鸿逵等凶残的马家军的围攻。西渡后的西路军经历了激烈的战斗打退了马家军的围攻,控制了黄河沿岸的好几个重要的渡口。总指挥徐向前积极派出人员对中卫以及去定远的线路进行侦察,准备实施下一步的“宁夏战役”计划。至于军委为什么要实行“宁夏战役”,理由很简单:从宁夏这里打通外蒙古苏联的国际通道,路途最为近。有利于成功的实施,打通国际通道,争取苏联的军事装备援助。
在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建立根据地几乎没有多少可能,其原因是:一是植被稀少,南有祁连山,北有浩瀚的大沙漠,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一马平川,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仅有的是土围子;二是,这里多年为马家军势力所控制,宗教势力极为深厚。人们对红军不了解。物质又缺乏。三是,西路军孤军深入,给养弹药补充不济,而西路军的主力九军前一战损失过半。马家军的重兵虎视眈眈,天寒地冻,战士们还穿着过黄河时的秋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一个也不占有。疲劳之师,弹药人员都在减少,这让作为军事最高指挥员的徐向前忧心匆匆,担心不已。对这支部队徐向前深有感情,一兵一卒都是在他的指挥领导下,慢慢地壮大起来得,都是些身经百战,勇敢无畏的英雄战士呵。经过长征从鄂豫皖展战到川陕甘,是多么不容易啊。现在面临着危机的境地能不让他担忧吗?中央军委由于再三,一忽儿要他们西进,一忽儿要他们东回,一忽儿要他们在此消灭马家军,建立根据地。时间就是生命和胜利的保证啊,这样犹犹豫豫,优柔寡断,就会失去有力地机会,让部队进入绝境。徐向前对当前西路军的当前尴尬困难的境遇了解的十分清楚。作为西路军政治委员的政治最高领导一把手的陈昌浩,对于部队面临的困难和军事预见性极为缺乏。接到朱德、张国焘、林育英(张浩)电报指示徐向前、陈昌浩,传达周恩来指示的电报:要求西路军在永昌、甘州、凉州、民勤地区创立根据地,扩红消灭敌人的指示。政委陈昌浩看了很高兴,对徐向前说:
“我们要按军委的指示,大干一场,把河西走廊搞成红色走廊!”
徐向前听了陈昌浩的话,一言不发,闷着头大口大口地抽着烟。陈昌浩见到徐向前不吭声,就急忙问道:
“向前,你对恩来同志的指示,有什么看法吗?”徐向前见到政委陈昌浩点名征求他的意见,就急忙从嘴里拔出烟杆,对政委陈昌浩说:“如果征求我的意见的话,我不同意在永凉这一带建立根据地。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于我们。我记得《孙子兵法》上有兵贵于神速之解释,兵法曰‘兵之情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我军若为打通国际路线,当趁敌人西部兵力空虚之际,一鼓足气,西进至哈密。何必在此犹豫蹲下,干等着挨打!”徐向前吐了口烟严肃地说。稍许他又说:“我军占领一条山时,就当乘胜西进,若是这样,恐怕现在已经达到了哈密了。形势也就不会如此了!”不懂军事,缺乏远见卓识的政委陈昌浩听了徐向前的话,不以为然地连连摆手说:“向前,你想得太多了,应当看到,西征以来,虽然我们受到了一些挫折,,但是胜利是巨大的!马家军基本上被我们击溃了嘛。现在他对我们红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所以,我们应当在永凉地区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红军!”陈昌浩挥动着有力的胳膊,激动的说。徐向前听了政委陈昌浩的这一番话很不乐意,急得反驳着说道:“昌浩,你把形势估计的太乐观了。不错我们是消灭了不少敌人,那多是些民团,马家军的主力部队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损伤,他们目前还在观望着我们,如果我们是借道,很快地离开河西,他们就不会同我们拼实力;如果我们在此徘徊不前占地不动,马家军见到他们的利益受损,必定会极尽全力,对我们反击。”徐向前的话音还没有完全落地。忽的一下陈昌浩就跳了起来,大声地呵斥徐向前道:
“徐向前,你这思想是右倾机会主义,会动摇军心,起到干扰中央军委指示的落实作用!”
徐向前听到陈昌浩不分青红皂白给自己扣上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也火了,腾地一下站了起来,挑起眉毛说道“你,你就是撤了我的职,我也不会同意你对形势的分析。什么叫‘基本击溃’?基本击溃敌人要有标志,就是我们转入进攻,敌人转入防御。现在呢?恰恰相反,敌人在进攻,我们在防御;敌人是优势,我们处于劣势;敌人有后方,有外援,我们没有!你这个结论站不住脚啊!”
说来徐向前和陈昌浩互相之间共事多年,彼此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这次却破例了,而且越吵越凶。两人对着干了起来。陈昌浩反复鼓吹强调现在形势大好,有利于根据地的建立;而徐向前则强调困难重重,主张红军不能再永凉地区建立根据地。西路军的政委和军事总指挥双方各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窗户外狂风四起,飞沙走石,寒意逼人。寒风不是的顺着破旧的门窗,刮进了指挥部的室内。虽然火炭烈火熊熊,但是却寒意逼人,冷如冰窖。徐陈两人争来争去,争执得没个结果。有情况表明二马匪军,正在集结数万人的骑兵部队和地方保安部队对西路军围攻。陈昌浩对此不闻不问,面带?色,拂袖愤然不满地对军事总指挥徐向前说道:
“我们不要再争了,就按军委的指示办吧!”
陈昌浩是西路军的军政委员会主席、政治委员,大权在握,手中有“尚方宝剑”,徐向前虽然百般不同意,也是无奈。只好依附陈昌浩说:“你说能建立根据地,那就建吧,给部队做动员时我按你的口径讲吧,但是我的保留意见。”
政委陈昌浩对军事总指挥徐向前的这个态度,还是很不满意。认为徐向前的这个观点是“右倾机会主义”,他盲目乐观错误的估计形势,不顾当时与我军不利的客观情况和严重危急的形势,反而还当即准备召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会议,对军事总指挥徐向前快速西进的正确的战略部署进行斗争。这使得徐向前焦虑万分。至于西路军政委陈昌浩对徐向前批判斗争的结果如何请下回分解。
发稿於2012年5月15日星期二,上海西部龙柏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