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悠悠
那年秋天,天很蓝,很暖和,而松的心里却很冷,很阴晦。
松上五年级了。校长说,让他顺班跑毕业算了,早走早省心。班主任说,再努力也榨不出四两油。说这话时,松正坐在班里做作业,他没觉察到校长和班主任冷冷的鄙夷的目光。
月底,松辍学了。
松是在班主任磕折他那只笛子的瞬间决定辍学的。那天下午课外活动,松四下瞅瞅,没见班主任,就从抽斗中取出笛子,放倒凳子,缩在桌下,轻轻地吹,手指按着笛孔时起时伏。班里静静的,松兴致很高,如痴如醉,渐渐地,忘了身在教室,忘了班主任的规定,笛声飘出来。班主任从教室后窗外径直走到松跟前,问松要笛子,松不给。班主任又要,松仍不给。班主任恼了,把松拉到过道,从松手中夺过笛子在桌沿儿用力磕,笛子折了,松哭了。
松的父亲爱吹笛,这只竹笛伴了他20多年。父亲临死时把笛子给了他。父亲给他笛时,两眼看着他,有气无力地说:“好儿子,记--记住,艺——艺——艺多——多——不——不——不压……”父亲的话就在这里停住了,松似懂非懂地牢记着父亲的目光和话语。
班主任走了,松开始收拾书本,泪水落在手上、书本上,滴滴如铅。
松每天赶着自家与邻家的牛上山放,成了牧童。牛默默地吃草,松默默地砍柴,砍够捆后,就坐在青石板上吹笛。笛声断断续续的,荡在山间。
傍晚,细雨蒙蒙。松扛起柴捆要回,不远处传来了笛声,那笛声婉转、悠扬,袅袅地,似细风,缭绕着,浮动着。松怔了怔,放下柴捆,循声走去。
松怯怯地站着。吹笛的姑娘看着他,笑盈盈地。松觉得那笑如笛声一样美。他心潮起伏,嘴张张,想说,没说。
姑娘说,想学吹笛?
松说,想,做梦都想。
姑娘说,你们班主任调走了,我是刚分来的教师,教你们班语文,还担任班主任。你明天上午去上学吧!
我--我学习太--太差。松低着头,脸涨得通红,说话吞吞吐吐。
你聪明,稍微加点劲,学习就提高了。就像吹笛,只要有兴趣,持之以恒地吹,就能吹好。老师鼓励松。
松乐了,抬起头,看着老师笑。老师把笛子给他,让他吹。松用力吹《东方红》。老师走过来,双手摸着松的头,看着对面的青山笑。
老师的笑温柔、芳醇。自松返校后,老师对松从不吝啬这温柔芳醇的笑,这笑似春风,如杏雨,沐着松学吹笛、发奋学习,浴着松读中学、读大学。
松出息了,老师却英年早逝。就在松大学毕业的前一天傍晚,老师在送学生回来的山路上,心脏病突发了。
那个暑假,松的心一直如针扎,如刀绞。他闭门不出,噙着泪,想想,画画,画画,想想。秋季开学前,他画好了《秋山笛韵》。画面上,一个小孩在欢笛,一个姑娘站在他背后,双手抚摸着他的头,望着对面的青山,盈盈地笑着,身边的四只黄牛抬着头看着他们。
松拒绝留城,回到了村小,他把《秋山笛韵》装上镜框,挂在办公室的墙上。
第一堂课上,松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秋山笛韵》的故事,班里很静,松双眼潮湿,同学们泪眼汪汪。
松工作很卖力,在备好课上好课的同时,在全校组织了书法、绘画、体育、小制作、写作、吹笛六个兴趣小组,把第二课堂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学吹笛的同学特别多,他们课外活动吹,上学、放学路上吹,节假日在山坡上吹。稚嫩悠扬的笛声响遍山村。
学生们说,学校是乐园,上学真美!
村民们说,娃子们吹的笛恁好听!
转眼又是杜鹃花盛开的季节,山山岭岭,沟沟坎坎,都布满了杜鹃花,风吹过,如件件飘拂的花衣,看着很美!就在这个季节的一天早晨,十几个孩子背着书包,搬着凳子,拿着杜鹃花,来找松,要在村小上学,他们有的去年辍了学,有的自小在外乡的亲戚家上学,有的多跑了几里路在外村村小上学。松微笑着,默默地接过他们采撷的花,每接一束花,都把孩子的头摸摸,再摸摸。孩子们羞赧地低下头,笑着,稚嫩的脸蛋如刚刚绽开的粉红色的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