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从我们的语文教育看我国国民的文学教育问题

从我们的语文教育看我国国民的文学教育问题

2013-10-24 07:51 作者:江青月白 阅读量:28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文学教育是国民的人文精神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是否受到很好的文学教育,对大部分人而言,主要看其在学校里受到的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从学校外受到更多更重要的文学教育)。因此,我很想从我们的学校语文教育的状况来谈国民的文学教育问题。为了不使问题大而化之,泛泛而谈,我还是从我自己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受到怎样的文学教育谈起。

自己多年来从事文字工作,平时也写点文章,偶尔见诸报刊杂志。也许有人会猜测,我遇到过一些很好的语文老师,在文字和文学方面得到很不错的指点。其实恰恰相反,除了教我识字的一年级语文老师外,我的历任语文老师与其他学科老师相比都是教学成效最差的!当我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我实在有点犹豫,我担心别人特别是曾辛苦培育过我的语文老师(甚至他们的同行)也许会指责我对他们的不敬!即便如此,我还是想指出这样的普遍的客观事实——本该充满趣味的语文课都被我们中国的语文老师变成了味如嚼蜡的课程!

记得我还在读师范的时候,跟我们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文老师是一位高级讲师。《荷塘月色》是一篇文字优美、情韵独特的散文,本应是一堂很出彩的语文课,可是老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讲一下写作背景、段落大意和写作特色,那种程式化的讲解和直接下结论的评定,实在是让我大失所望!那时自己只是懵懵懂懂的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到底美在哪里,自己说不出个所以然。而多年以后当我参加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重新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缺乏老师的具体指导,还是不能真切的感受到它的美。后来我备考扬州大学现当代硕士研究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批评和研究方面的学术文章和专著,特别是有关西方的英美新批评、文化批评和传记批评等方面的文章,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阅读的时候,才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美和作者的内在情思有了比较到位的感受。从我的具体的文学阅读成长过程我慢慢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中国的语文老师普遍把语文课上得干巴巴和令人生厌(年级越高讨厌语文的人数越多),发现这其中的一些问题是多么值得深思!

问题一:我们缺乏细腻的审美感觉的培养,长期处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懵懂的审美状态之中。

在我的印象之中,我的语文老师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美的感悟方面对我们缺乏有力的指导。我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中出现的精妙的语言文字,一般都照教参和参考教案照本宣科的讲解,很少有自己的独到的发现和感悟。一般而言教参和参考教案都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给出结论性的评定,很少有具体的感悟性分析,教师如果只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不用自己的感悟去引导学生,学生实际上是无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这个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语文能力是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的。记得我们在学习《荷塘月色》老师讲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这个句子,只是简单的提到用了重叠词,有音乐美,用了生动的比喻,有形象美。我当时就觉得很多美的东西老师还是没有讲透,我还是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之中。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句子的确蕴含着无限的美:“婷婷的舞女”在这里朱自清大概是指跳芭蕾舞旋转时候的舞女,芭蕾舞女那纤纤细腿多么像荷花细长伶仃的茎,那旋转的飘曳而舒展的舞裙多么像又圆又大的荷叶。这个比喻生动的写出了荷茎细长和荷叶舒展的形态美,更形象的描绘出了荷花典雅、飘逸的风姿美。还有我当时感觉‘弥望’这个词用得好?但怎么好,可惜老师没有讲。现在回过头来看,老师不引导我们去欣赏,的确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遗憾:“弥望”这个词不仅写出了满荷塘都是茂密的荷叶,这个动词还起了一个连接画面不同景物的作用,使之构成一幅有机的画面和充满作者喜爱之情的优美画面,在写景的文章中巧用主观色彩很浓的动词连接景物是一种很有艺术色彩的手段,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文学手法。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文学手段老师没有点出来,学生当然是不会注意到的,这对他们以后的文学欣赏不能说是一个遗憾。

问题二:老师传授给我们解读文章的视角和方法很单一,我们长期处于浅层阅读状态之中。

记得老师在讲《荷塘月色》分析文章的中心的时候,我记得老师说文章是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写的,然后就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写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知识青年普遍感到苦闷、幻灭),至于文章写到采莲的那些想象几乎都没有什么分析,就一带而过。记得我当时上课的时候,几乎全身心沉醉在朱自清的优美文字当中,根本就没体会到作者那种苦闷的情绪。我当时的语文成绩在班上应该是算可以得,曾经考过全班第一,按理说没有理解文章的思想,不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差的缘故,而是老师的方法有问题——他没找到一种有效地方法启发我们去真切的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思。现在回想起来问题很有可能与我的老师解读文章的方法有很大关系,他用当时在我国语文(文学)教育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批评学有很大关系。相隔几十年后的学生是很难理解大革命失败后青年们普遍的幻灭、苦闷的时代氛围的,而我的老师却单单从这个角度切入,其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如果我的老师运用传记批评的方法来解读,比如应用朱自清写得《给亡妇》、《儿女》等散文披露他家境贫困(有六个让他经济负担沉重且吵闹不休的小孩,妻子得了严重的肺结核,妻子娘家的人又不体贴,甚至瞧不起朱自清这样的穷书生)、性格暴躁、经常苦恼不已这些具体可感情况(最好是在课堂上念一些这些散文的片段),还有甚至可以利用叶圣陶曾披露过朱自清在这样的苦恼的生活中想自杀的这些信息,让学生能更容易进入作者的心灵,进而真切的体会文章的思想。

至于《荷塘月色》写到的采莲的片段,我的老师一带而过,没有细致的分析,我想还是与他解读文章的方法单一有关系,他可能觉得没什么讲头。我想如果他用文化批评的角度来解读,那将是一个很精彩的片段。我们知道现实中的那个清华大学的荷塘并没有朱自清笔下那么美,那是他想象的产物,为什么有这样的想象,而且还想到南朝采莲这样的事呢?其实我们如果从中国传统文人对江南的回忆与想象的角度是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的。我们知道朱自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身上有很浓重的士大夫气——向往自由、洒脱、散淡的生活,而南朝采莲的情节和画面流露的就是这种情调。朱自清是扬州人,一个出自美丽的江南水乡的才子,散文中的莲塘其实就是想象中的故乡风物,文中流淌的是一个江南才子对美好故乡的眷恋,是千古才子的挥之不去的一个江南梦!而这个美丽的江南梦就是他从苦闷的现实中短暂逃离出来寻求慰藉的精神家园。我想老师能做这样别样的解读,谁不会喜欢呢?

相关文章关键词

《从我们的语文教育看我国国民的文学教育问题》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