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
书读的不多,却买的不少。近些年由于勤于务工,手上稍微宽裕了点,所以花费起来也不那么俭节。先后买了不少的书。
我买得书目比较杂。有科技类的,象《电子世界》,《数码精解》,《LED入门》,《计算机教程》等等,都是一些比较实用的,因为我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事着与电子相关的行业。有文艺类的,象《文字的故事》,《望文号脉》,《偷维纳斯的腰带》,《百花奖小说选集》等等,都是与我的文艺爱好相关的书籍;还有一些杂志类的,象《读者》,《人民文学》,《小说月刊》等等,虽然数量较少,但还是时不时地从书店牵回一本。
我买书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实用,比如电子类,它会在我的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行业技能,是我的工作的老师和帮手。这部分书,实用性都较强,在专业领域,它既是理论,也是资料,既是师傅,也是朋友。在自己遇到实践难题或是技术疑问时,它常常象一盏照亮人思路的LED远光灯,打开自己从前不太明了的知识暗淡部分,常常使自己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迷惑中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一个是因为爱好,我对文艺的爱好,从十几岁时的初中时代就开始了,那时头脑很活跃,练过庞体(庞中华老师)硬笔书法,还习过邓散木(草书字帖)的毛笔字,对书法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上语文学的比较好,尤其在作文方面,仿佛有一点点天赋,喜欢作作文,参加过学校的作文比赛,得过奖项。平时练习的形式主要有记日记,写书信之类,还参加过省电台的一个函授班。文艺阅读上喜欢读武侠小说、故事杂志,记得读了不少,大概当时能读到武侠小说全读到了,受到的影响自然不少,积极的消极的。对书法的练习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但对文学的爱好却一直艰难地保持着,平时不仅有杂乱的阅读,也还有断断续续的练习。这也许是因为作文这种形式和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才没有放弃的缘故吧!出于对写作(作文)的爱好和学习,常常读一些与文学写作相关的理论书,文作选集,杂志,这些成了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手上经济容许的情况下,我都会毫不吝啬的大把大把地花钱,粗略算计一下,在最近三四年,我在买书方面的支出已经达到了2K左右的数目,这对于并不富裕和务工赚钱的自己来说,已经是一笔非常奢侈的资金了。但是,面对自己的爱好,因为是自己所爱的,所喜欢的,所以,付出再大也就在所不惜了!这一点,好像好多喜欢读书的人都有类似的“缺点”。
买书是为了读书。可是事实却常常事与愿违。许多书,尤其新书,在遇见它的时候都会给人一眼前一亮和心驰神往的感觉,就像遇见了一位漂亮的陌生姑娘,有点恋恋不舍,掂量一下自己身上的含金量,如果觉得恰当,都要设法把她纳入自己的怀中。买书,有时真的跟谈恋爱一样。但是,很多书,一旦拥为己有,相见时的那种热情却慢慢会降下来。买书的时候,心里暗暗下过决心,一定要在某某些日子内把它认真读完。可是,实际上,好多书都是拿回家,没看完几页,就放进抽屉休息了。这与当初买书时的初衷很大地分离了。当然,实用一些的技能的书有点别类,因为那里面许多是真枪实弹的工作经验,含有实用的技术资料和科学方法。所以在自己还没有学习完它的全部内容,却碰巧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自己无法攻克的难题,这时,自己就不得不去全新地翻阅它,在它的知识海洋里寻求自己需要的珠宝和利器。这很类似小学上语文课时的查《新华字典》。是啊,人何尝不是一直处于学习当中呢?活到老,学到老。这话感觉大部分是说技能类的,但文艺类的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书海茫茫,学海无涯,每个人一生毕其精力,能读完多少书籍,能学完多少知识呢,所学所知,也只是在多少的量里来说的。但凡事都应该积极地来看,应该欣赏汉初名将韩信的那句名言:多多益善!
今年初春,我下了很大的决心,不顾囊中羞涩,尽其全力地从豪华的商业书城搬回了四大美女。他们是长相相近的四姐妹:2011年《散文选集》,《短片小说选集》,《随笔选集》,《杂文选集》。都是今年一等一的“大美人”。初见他们,是在清明前的一个星期天,在繁华的福利路,我趁着电梯踏上了商业书城的三楼,那里已是读者云集,书香蒸腾的选美旺季,节日一般热闹。我跻身近入文学栏目散文类字样的书架前。突然看到一排书架上整齐的排放着一套完整的书目——就是我所选的这几位书,另外还有两本《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其他等,因资力有限,所以没有预购。我便精打细算斟酌再三地把她们选定了。买单,下电梯,回家的时候,那天刚好下着细雨,我的头发和衣袖被飘飞的雨水打的有些潮湿,回家后想,大概是春雨也在嫉妒我吧:看,这人艳福真不浅,呵呵!尽管路上的雨丝有点凉湿,但是我的心内却很暖和,清爽,甚至有点热,我可拥有了今年年初最美的几位佳人了,难得呵!并且,为了不让它们淋到一粒雨,我把她们真正的是拥到自己的怀里了,我的身体和外衣成了她们坚强的保护伞。
回想起多年前到现在,我买了多少书,真的已经很难记得起来了。影响较深的记得有那么几回。一次是九十年代初我曾到河南的洛阳务工,那时真的对书法感兴趣,记得在附近一个新华书店我看到了一套书法字帖,记得是颜体、柳体、赵体和欧体吧,一共是四本,我看了爱不释手,便不惜花光自己身上的零花钱,把它们用自行车驮回了工地,那年我在一个工地做了厨工,说来有点笑,都是过去的趣事了。那几本字帖后来我带回了老家,至今还放在我的书箱里,已经沉默了很久了。一次是我在学习电子维修的初期,因为常常要查看电器的电路图,手上没有资料,觉得很不方便,于是,又花了很大的价钱从书店买回一本沉沉的电路图集,那一本书可是几十块哦,比一个农民工在建筑工地辛苦一天的工资还要高。后来类似的图集我又买过好几本,直到今天,在我的抽屉内这种图书已经不止十余本,在我的同行们中间,能拥有我那么多实用图书的朋友确实不多,说起来,这并不算我的优点,而是和我个人平时的不注重节俭有关系的,所以,也直到今天,我个人的经济没有一个好的进展,与自己平时的大手大脚的花钱也有很大的关系,而过去那些盲目的买书,只是我乱花钱的一个方面。今天,再买类似图书的时候,我都会稍微思索一下。觉得是不是非常必要,其实以前的那些图书都没有多看几页就放进旧抽屉了,很可惜。还要一次,要数09年,这一年,我在南方务工,对文学的喜性又重新归来,为了能够阅读一些好的作品,我便又常常往书店跑,在书店,我看到了心仪已久的《人民文学》的期刊,觉得很宜于我阅读,便经常把它抱回自己打工的宿舍来咀嚼,那是期刊,一月一本,一本十块,物美价廉,一年多坚持下来,身边的书快有一尺高了,但这还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直到有一天我搬家,从一个镇子搬往另一个镇子,我才发现,这些书竟成了我撤离的负担。------。
呵呵,书还真的不少,但是,我也从这些自己的经历中发现,一个人学识的多少,并不是和他所拥有的书籍成正比的。我的很多书,我能真正读完或看完的很少。有些成了和布娃娃壁画一样的装饰,看着好看,就忍不住买回了家,而拿回家,却很少把它真正当回事,撇在一遍就不闻不问了;有些和甜美的糕点一样,看着嘴馋,就拿在了手上,但是吃了一半,却因为其他的耽搁就又放下了;有些,却能像夏天的淡茶一样,在人饥渴的时候端起它,滋滋地一饮而尽,可是,这杯清茶,能够浸泡第二遍的很少。
所以,除非必要,我很少再盲目买书,尤其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但是,有些书是非买不可的,不买就无法读,像文学。这些书,无法以金钱来衡量它的重量和美色,但要得到她,却不能离开金钱对她的诱惑,这是现实。另外的一种现实也存在着,它可以能成为我们生活的温馨朋友,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几个头脑和心底都很正直的朋友’,其实,书就是我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