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书之问

书之问

2013-10-01 23:46 作者:山塘自述 阅读量:28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朋友问及我平时读什么书,总是把诸子片段、唐诗宋词、名家名著挂在口上,当作自己见多识广、饱读诗书的装点,为自己的贫乏和粗陋,遮上一挂挡人视线的帘。草率作答之后,便是自我的审问,我究竟算不算一个读书人呢?

读书人往往代表着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一类人。以此为准绳比对,我不是一个读书人。我虽有不同常人对知识的渴求,却没有探求真理的执著;没有韩愈治学倡导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刻苦与勤奋;更没有苏东坡:“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雄浑大志。

喜读书,源于我的饥渴。读的书很杂,也很乱,没有什么讲究,没有什么章法。象一个饥饿的流浪汉,只要能果腹,便随意地装填。

每每看到别人谈及读书,一杯淡香氤氲的清茶,幽室独品,渲染着文人的浪漫;一座青春烂漫的校园,林荫默诵,洋溢着学子的悠然。皆是那般高雅而诗意,我的读书记忆是那般的不堪和粗鄙。

记忆中的第一本书或者称为画吧,应该是堂屋里居中张贴的那张方方正正、边沿泛黄的毛主席像,经年不忘,记忆犹新。主席像的两边有样板戏的年画陪衬,也有过更新,却没有清晰地印记。毛主席那张慈祥、温厚、庄严的大脸,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寄托了我童年所有的希望。爷爷说,毛主席是如来转世,儿时无知的纯净,我不知如来为佛,只知如来和毛主席一样,是让所有人都幸福的神人。于是,主席的话成为我最珍爱的精神美餐。

我的记忆里,没有启蒙的儿歌,也没有那朗朗上口的唐诗三百首。就连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这般简单的诗句,我读到它时,已是高小。记忆中,我的启蒙书籍该是两本毛主席语录。一次,父亲拿回两本一厚一薄的毛主席语录,那鲜艳夺目的红色塑料皮儿,是我打小以来见过的最亮丽的色彩,语录成为我的至宝,点亮我童年的梦幻。我整日把它装在口袋里,是我的图书,也是我的玩具。那时,一字不识的我,竟跟着哥哥背诵主席的语录。此时,我算不算已开始读书?

平原没有山,有黄土、庄稼,有河塘、绿树,有飞禽、家畜,还有生产队那垫牛圈的大土堆。童年,那土堆是我意识中朦胧的山之印象。

上学了,语文课本里的插图让我的童年的天空有了山、海、岛的概念。我清楚地记得小学课文其中的一篇《解放台湾号》:“我们做了一只小军舰,名叫解放台湾号,哥哥来驾驶,弟弟来开炮,我举红旗站前边,准备插上台湾岛。”和现在小学课本里《欢迎台湾小朋友》:“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接来台湾小朋友,到我学校玩一玩。”是完全不一样的思想内涵。

后来,我从大哥、二哥手里赖了两本课外读物归了自己(两本连环画)。一本《密码的故事》,一本前后都缺了几页的《孙悟孔三打白骨精》。天天的携在怀里,吃着饭,随意地往地上一爬,便走进了故事里边。至今《密码的故事》的首页的文字在脑海里清晰依然:“我在文工团工作,刚刚排完新歌剧打过长江去,还没有上演,上级就命令我到军部机要室工作。”两本简单的连环画,让我的生命中有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有了一个牺牲在祖国黎明前的刘小兰。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我仅仅从中悟到:有一种胆识叫勇敢,有一种精神叫奉献。

以后的日子,我读了更多的书,登临了更高的山。本以为应该生出不凡乃至杰出的感慨,谁知,我偏偏生出了:“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缺憾。

面对浩繁无边的大自然的巨著,我看不见它的开头,也看不见它的结尾,在它面前,我如同一个乞儿,只能一任它暖的风,冷的雨,被动地接受它四时永恒的轮换。

打开生活的宏篇,读着得失,读着名利,读着去日,读着来时,读着过往的回忆,读着未来的凄迷,我读不透生命原本的涵义。

仰望那诸子百家汗牛充栋的典籍,我的面前宛然一座座文化的高山,我如同一只小虫,任凭我昼夜不停地攀沿,我又岂能翻越这座座伟岸的高山。

我读什么书呢?

遥望先哲远逝的背影,站在浩瀚的知识海洋边,我只能向若而叹:“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浩瀚的大海啊!我只能是你的蓄水一滴。只有和你融合在一起,我的人生才能富有,我的生命才有意义。

相关文章关键词

《书之问》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