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字不该拼音化
对于当前汉字应该拼音化吗?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但总体就两种意见即应该与不应该。
依我个人之见,汉字不该拼音化。先看几位大家学者之言。格拉道尔主持的英格兰英语协会研究报告称,汉语是世界最普遍的第一母语,第二位是英语,换了电脑拼音字母仍停留在落后的海明威打字机时代;英国科技报主编麦克普鲁斯说:“坚信总有一天全世界人们必修汉语文字”;荷兰语言学家莱温松预言:“尽管有千种语言,几乎都是拼音字母,但在一百年后,都会被淘汰。汉字汉语这种自源文字是世界通用的文字语言”。他们皆看好走汉字这条语言道路。我也认为汉字不该拼音化,将从汉字拼音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不该拼音化的必要性
(一)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字的最大优点及最大特点的是表意,它不同于英语表音文字。如果拼音化就会失去它原有的功能,对于读者来说也难于理解某个字词。从中国造字法来说,无论是会意和象形,还是指事和形声字,都有表意功能。会意字:譬如“本”的本义指树根,字形在“木”的根部加一个标识性记号来指明它的所在;“末”指树梢,字形在“木”的顶端部分加上一个标识性的记号来指明它的所在;这样我们可以从字面就可以了解这个字的意思,而拼音化就达不到这种效果。同时也便于我们记忆,也可以区分与它相关的字词,形成系统性。再说形声字。据统计,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收录汉字9353个,其中的形声字就占了82%;南宋郑樵对23000多个汉字进行了统计分析,形声字占90%;现代7000个通用汉字中,形声字也占80%以上。由此可见,现代汉字系统以形声字为主。而形声字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因形见义,据形知音,把文字的表义和表音两种功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记录语言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既适应了汉语分化同音字、同音词的需要,也适应了汉语方言分歧、语音差别大的状况。如我们看到“鹕、鹏、鹈、鹃、鹂、鹧、鸪”等字,就会其意义与鸟相关,这也便于系统性记忆。
汉字拼音化不便于区别同音字词
在汉语当中,同音字比比皆是。没有具体的文字,仅靠一个拼音符号,我们很难辨别它所指哪个字词,往往会造成误解,往往不了解其含义。且看这两个同音词“抱负”与“报复”:这两个词同音,但词义相差很大,前者指远大的志向;后者对人的反击。试问你能从音节上面就能指出它所指的是哪个词组吗?其实,一个同音词,哪怕只有一字之差,也会有很大的出入。就如“暴发”与“爆发”:这两个词,虽然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但也上存在不同之处,那就是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也就是汉字的奥妙及微妙。这样的词不胜枚举,暂且就说几个“窜改”与“篡改”,“处世”与“处事”,“事故”与“世故”,“渡过”与“度过”。这些同音字如果表述不规范,表意不明确,会产生后果,少之会贻笑大方,如我们不能写成寻人启示;大之会引发严重后果,达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如“截至”与“截止”,公文上的拼音化,人们就会有两种性理解,是强调“停止”“完了”,还是指事情到中余的某段时间。
二不该拼音化的可能性
如果汉字拼音化,那么古汉语的单音词汇和连写习惯就会消失,同时方言差异性是根本不肯实现的,除此之外,我们也得培养国人的拼读能力,还得提高国人传统文化水准。恐怕这些能力的提高,不是全民性的,只可能够在少数知识分子中实现。方块字,团团正正做人也像它。汉字经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的沉淀已经深入人心。我们上一辈拼读能力是相当差。单说他们打字方法,电脑输入通常是五笔;手机打字也是手写。他们对于绝大分的字,只会写会念,但绝不会拼。难道我们还得从声母及韵母教他们吗?
汉字不该拼音化,这是由它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所决定。它是表意文字,且汉字的同音词居多这些都说明汉字不该拼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