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流韵清丽雅致话越调
水磨流韵的笃板,一唱三叹声韵美。
玉兰《红楼梦》悠扬,文娟娇弱忧思媚。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情难媒。
越调清丽声心醉,精彩演绎纷呈来。——作者。
贾宝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林黛玉:“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骼清奇非俗流。”贾宝玉:“静娴犹似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越剧徐派小生徐玉兰和越剧花旦王文娟的一曲越剧《红楼梦》的开场曲,把两个不同性格风格的人物演唱的十分动人有感情。尤其是徐玉兰扮演的贾宝玉更是唱腔音乐宽宏,响亮率真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她唱道:
“我合不拢笑口将喜讯接,数遍了指头把佳期待,总算是,东园桃花西园柳,今日移向一处栽。此生娶得林妹妹,心如灯花并蕊开,往日病愁一笔勾,今后乐事无限美。从今后,与你春日早起摘花戴,寒夜挑灯把谜猜,添香并立观书画,步月随行踏苍苔。从今后,倘语娇音满室闻,如刀断水不分开。这真是,银河虽阔总有渡,牛郎织女鹊桥会。”把性格开朗热烈对的男女情爱追求的贾宝玉演得淋漓尽致,和扮演性格内向多愁善感、柔弱多病的林黛玉的王文娟一唱一和,把戏曲中的这两个人物扮演的入情入理,惟妙惟肖,十分感人。让那些越剧迷们,迷恋爱怜传唱不已。把越剧的唱腔艺术和人物艺术表现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越剧唱腔细腻软糯,一唱三叹,宛如流水潺潺流来,婉婉道来。音色优美,音域亮丽。清秀妩媚。因此被人们戏称为水磨调,流水腔。原来唱腔又有笃板的有节凑节律敲打下,一词一句叙述唱叹道白,舒缓抒情般娓娓道来的演唱。使得越剧流水的韵味更浓。据说越剧最早在1906年流行与浙江嵊县一带的民谣和山歌。后在余姚秧歌班的影响下,吸取了昆曲话剧和绍剧等优点,当初用形式简单的伴奏,笃鼓和檀板,演唱。故又称“的笃板”或者“小歌班”,落地唱书发展而成。清咸丰十二年(1852年)由嵊县马塘村农民金其斌所创。按照反映当地民间生活小戏演唱的作品,如《卖婆记》、《箍桶记》。戏文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田间地头演唱演出,很受当地的群众的欢迎。后来小戏逐渐流传入桐庐、富阳、海宁、杭州等地。最早由男子演出逐渐变成以女子为主演出的越剧。还在发展的过层中包容并兼,进一步吸收了绍剧的唱腔和京剧的舞蹈,丰富了越剧的表演艺术。
最早演唱越调的笃板的著名演员,有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合称越剧三花)沈兴妹等,她们原来都是唱绍兴文戏的演员。越剧之乡嵊县山区风景优美,一条滔滔奔流不息清澈的剡溪和曹娥江的上游,从山区萦绕而出。迤逦秀美的太白山,蓝天白云,翠竹兰草依山傍水秀绿芳香而成长。浙江山区多兰草和修竹。山上的一朵朵映山红花,更是如一个个出落得脸庞红晕水色妩媚烂漫花红灿烂的剡溪女儿家那般秀美。剡溪流水清澈妩媚,水底绿草婀娜,水面浮萍飘逸,鱼虾嬉戏游泳。在溪边用竹篮淘米时那些好吃的调皮地小虾小鱼还会,前来光顾淘米篮子呢,你也会得到以外的一份收获。嵊县四面环山,东有高耸入云的四明山;西有陡峭峻险的太白山;北有起势雄伟的雩山;南有富于神话色彩的天姥山。优美的景色就连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也悉心向往。在他的一首《梦游天姥吟》中写道:“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竹色溪中绿,荷花镜里香。”杜甫则对此叹咏道:“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诗人贺知章就是嵊县人。在他告老还乡时,唐明皇还特地昭赐《鉴湖剡川一曲》。
在嵊县山区剡溪这一带的人爱吃用糯米磨成的年糕,经常一边磨磨子,一边唱小曲山歌。再加上嵊县山水灵秀,女儿聪慧水灵,嗓音软糯悠扬。所以越剧的演员大都数是嵊县姑娘。那歌唱的曲调,就更富于水的韵律,竹板磨子声的节奏。有道是越调意象是:“气聚山川之秀美,声韵流水和昆京。”
有道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剡溪的清丽钟灵锦绣之气,孕育了越剧的文化艺术特色。水磨软侬,一唱三叹,合和了揉进了水的气韵,竹板的笃磨子糯米浆汁,潺潺咕噜的流水节律和糯米年糕的清香气息。养育培养了当地人酷爱戏曲的艺术热情。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在越剧之乡的嵊县,演戏更是山区农村的生活文化娱乐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优美的山区景色和文化底蕴,使得嵊县人偏爱戏文艺术。不光戏班子多,能唱戏文的人也多。那里的那那女女老老少少都会哼上几句绍兴戏文。临时在哪里凑个演戏班子那就不会成问题的。嵊县流行的高腔绍兴戏,开始只有男演员扮演,也有开始就有女演员演出。农闲时分更是演出演唱越剧,调剂丰富山区人文化精神的大好时机。有道是:锣鼓响,脚底痒。就是当地人爱好绍兴戏越剧的最好写照。吃的是水磨年糕,鱼虾莲藕等水产,新鲜的菜蔬野果,水灵鲜美。又和溪水边芳香幽幽,空谷幽兰的兰花和美丽芳香野蔷薇,映山红、野菊花,翠竹秀兰为伍,那就难怪嵊县儿女没有好嗓音和对越调戏曲艺术的灵感灵敏度了。
1923年后越剧全部有女性扮演演出,称为“文武女班”。当年夏天第一副女子科班是由嵊县人王金水创办的。当时王金水还请了金荣水、王和铨、任阿裘等人在施家岙培养出第一代绍兴文戏的女演员,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沈新妹等,并来到了上海杭州等地演出。演出效果不佳。但是这些越剧姐妹们并不甘心,坚持下乡演出,受到了浙东地区的人们的欢迎。裘光贤带领的越剧班子,足迹走遍了浙东地区的山山水水,为越剧艺术的弘扬光大播撒了种子。
1929年的春天在嵊县的黄泽,又建立起了叫做“新新凤舞台”的第二副女子科班。金荣水又培养出了李艳芳、魏素云、王明珠等第二批越剧女演员。后不久邢慧斌听说创办过女子戏班子的裘光贤闲着无事,就请章海师娘说合。在冷静破旧、香火旧灭的戒德寺内成立起“高升舞台”,培养第三批女子越剧演员人才。高升班子内人才济济,如嗓音高亢激昂,洪亮深沉演头肩老生的商芳臣;风流潇洒倜傥的张湘卿演头肩小生;活泼诙谐的贾灵凤演头肩小丑;沉默寡言,的筱丹桂演头肩花旦;还有头肩老旦周宝奎、大面裘大官、二面周梅香、青衣邢月香、花衫操秀莲等。年青的演员们大清早要起来练声、搁腿、下腰、打飞腿、鹞子翻身、空心筋斗、翻台子、翻铁杆、对枪等舞台表演基本功。常常练得汗水淋淋,累的骨头像散了架一样。过去越剧演员都是到处流浪一样的演出,戏文是:“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生活演出的很艰辛。长相漂亮的女演员还要受到地痞流氓欺负骚扰。后来女子绍兴文戏在金华、永康、桐庐、富阳这一带扩大了影响,还召集来了一批生力军。如新人徐玉兰(富阳人)、汪笑真、钟云香等。
在嵊县当时只有四十万人口的县中,有两万多人在外从事绍兴戏(越剧)的演出。而那些出手不凡的女演员的功夫,无论是刀剑枪术对棍翻筋斗的舞台武功,基本功都和男演员相媲美。而她们演出的戏剧不但武功精湛,而且演起花旦来更是艳而不妖,媚而不俗。妩媚而清丽。把戏曲的人物性格把握的很有分寸。过去学戏都靠“偷戏”,也就是把名角的演习动作唱腔的声韵一一观察记在心里,偷偷地摹仿学习。被人发现偷戏,是要被扫地出门的,个中充满了越剧艺人们心酸的学艺经历。后来聪明好学的施银花创造改革了越调,首创了越调的“四工调”。使得越调形成了声韵柔美酣畅淋漓的韵味,甜润雅致,吐词清晰,旋律明快,流韵潺潺,娓娓道来,动人心弦。出于绍兴文戏的越调,吸取了绍剧的的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在表演艺术和“二凡”唱腔上,采用了绍剧的板胡、笛子、斗子等乐器,并改革了“呤吓北调”为“丝弦正调”。继而采用二胡替代板胡,使得曲调性能更显得优美柔和。
1938年4月高升班在上海恩派亚大戏院(今日嵩山电影院)演出,一炮打响走红。1945年袁雪芬组织雪声剧团,对越剧表演艺术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越剧十姐妹:徐天红、傅全香、袁雪芬、竺水招、范瑞娟、吴小楼、张桂凤、筱丹桂、徐玉兰、尹桂芳等越剧姐妹们,一起演出了《山河恋》。一句裘师傅的:“唱戏要认真,做人要清白”的话语,成了越剧姐妹们的座右铭。电影《舞台姐妹》就是越剧演员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越剧的唱腔不但优美,声韵清丽委婉,唱腔如流水般潺潺,一唱三叹而娓娓道来。就是扮相也是十分讲究神韵和气质。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的唱腔都韵味不同,老生要求唱腔苍劲豁达,荡气回肠;老旦要求苍翠深沉绵长;花旦清丽雅致缠绵柔肠,小生要求明快嘹亮激昂,充满情感,丑角则是俏皮活泼伶俐滑稽,等等。演出扮相要求符合角色和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的个性特点。做到词正腔圆,唱腔清丽婉转,一唱三叹,吐词清晰,曲调优美甜润圆滑清丽,爽人心扉,神韵浑厚清丽,如流水潺潺。神情贴切,气质雅致,都孕育在唱腔的韵律演绎中。使得听众听得出神入画,余音绕梁,缠绵悱恻,流连忘返,啧啧称赞不已。
越剧的曲目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碧玉簪》、《五女拜寿》、《祝福》、《王老虎抢亲》、《白蛇传》、《何文秀》等等,精彩纷呈,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最为深受人们追捧的便是徐玉兰和王文娟演出的越剧《红楼梦》,当年以此拍成的电影,连夜上映,都有人排队观看。真是万人空巷,观看者轰动全国,可见其舞台艺术的魅力。有范瑞娟和傅全香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的羽化的爱情故事,更是美丽凄婉,声情并茂。让人心醉。发挥了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幽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有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神韵并茂的唱腔和表演技巧深受全国戏曲爱好者的喜好。
越剧也是我家的家乡戏曲,当年我的外公常常在高兴之余拉着二胡用高腔开唱绍兴大板,那唱腔高亢激越,令人迷醉,神韵气象万千,呵!我母亲更是对越剧迷恋不已,常常还会摹仿那些演员唱上几句。对越剧演员的名字背的熟悉的滚瓜烂熟。
越剧神韵留千古,江南戏剧惹人爱。
一唱流水的笃板,爱憎分明爱情传。
雅韵扮相唱优美,清幽婉丽磬人心。
但听迷醉故事赞,传神如画柔肠碎。
发稿於2012年5月20日星期日,上海西部龙柏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