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月亮
编者按月到中秋分外明,情到中秋格外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因赏月人的心境而有所不同,因所处的地位变化而存在差异。童年的月亮,全家一起看,最皎洁,最温馨;童年中秋的月亮,有母亲的故事陪伴,真诗意,真浪漫。中秋月,你的清神补剂,你自己的月亮,它照亮了梦想。
八月十五月儿明,看看月亮吃吃饼。这风俗,让全中国的人都在那一夜,举头望明月,低头吃饼饼。
月是故乡明,说得好像天上不止一个月亮似的。其实,故乡的月亮里面没有充过电,异乡的月亮外面也没蒙上纱。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就像地下只有一个故乡。头顶是同一个月亮,不同的,最多是手中的饼饼。饼饼的不同,会不会影响你赏月的心情呢?
一个“赏”字,透出的,应是诗意,是浪漫,是纯粹精神的。只是,如今的中秋赏月,已铺上某种炫富的底色了。这两年,中秋赏月,节目玩得越来越大,有钱人吃着“天价月饼”,喝着洋酒,报纸上还说,有些有钱人,中秋之夜坐着飞机围绕朗月盘旋飞翔,把李白那“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梦想,玩成了真。
亘古以来,就那么一个月亮。一年到头,也就一个中秋月。哪天看月亮,一直都是很风雅、很美好、很有情调的事。在哪里看,以什么姿态看,都还是那个月亮。关键是,看月亮,你得有自己的心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漂泊时看月亮,那心情叫思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在大海上看月亮,那心境是博大;“云散月圆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在失意时看月亮,那感觉为境界。
童年中秋,我家的小院,有一张弯弯的犁铧,静静地依着墙角,老水牛站着打盹。母亲烙的面饼,里面加了些像月亮一样白的糖,就是我们的月饼。没有钱买点心,母亲就会去摘些瓜果;没有美酒,母亲也要兑两杯糖水。一家人在一起,吃吃饼,分分果。还有嫦娥、玉兔、吴刚、桂花酒、长生药,这些月宫里神秘传说,我妈讲,我听。这样看月亮,真诗意,真浪漫。
童年的月亮,全家一起看,最皎洁,最温馨。从月亮慢慢爬过小院东面柳梢头开始,一直看到月亮掉到小院西边的大槐树下。树枝动,冷白的月亮,就跟着晃;月亮走,我们脖子就跟着转,看得脖子酸痛了,就到小木床上躺着看。困了小睡一会儿,醒了接着再看。我们穷人看月亮,也让良辰美景不虚过。
我妈爱说,过日子,得年像年过,节像节过。她这话,我最懂,不是要逢年过节就有多丰盛奢侈,关键在有一份节日心情。就像过生日,只能做得起长寿面,我妈妈会做成刀削的与手拉的两种,还可能分为炒面与水面,花样多了,就是丰富;就像中秋节,没有钱买月饼,我妈妈自己做饼,可以分红糖的、辣酱的、青菜的,这叫花样。穷人把日子过得丰富,过出花样,是温馨,是有梦想。人一有梦想,路就不难走。
匈牙利作家英里兹在短篇小说《七个铜板》开篇时说的,“穷人也可以笑,这本是神明注定了的。”那篇小说中的母亲穷到连买肥皂的七个铜板也掏不出来,不过,她的孩子一个、两个、三个地凑,孩子们在抽屉缝里找到了第六个之后,还差最后一个铜板。就在无以为计之时,一个过路的人把身上仅有的一个铜板,塞进这家孩子的手里。那个破旧的小屋里,有了笑声。这时,城里的月光,把梦想照亮。
穷人也可以笑,说的真好。现在,我想说,穷人也应该有赏月的闲情。这世间,只有一个月亮。这一年,只有一个中秋。大家一起看月亮,吃饼饼,不管你是谁,看到温馨,看到梦想,那中秋月,才是你的清神补剂,才是你自己的月亮。(1311)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