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于我有恩的人们

于我有恩的人们

2013-10-02 18:57 作者:李兴文 阅读量:27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南方某市的一家社会公益机构为部分重灾区提供灾后援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向灾区民众提供“知识扶贫”和心理援助。这家机构为我们开办了一场为时三年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心理援助技巧的训练。一开始,我对这项活动就是兴趣十足的,就积极报名加入到一个临时组织里面去,并很快成长为一名“种子教师”,参加课堂学习,接受专业培训,一边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一边开展各项心理辅导工作,受众主要是重灾区广大教师和学生,其间的有些活动还要求部分学生家长参加。

原以为,通过参加课程培训和相关活动,首先能够消除地震灾害留在我心中的恐惧、消沉、颓废、易怒、孤独等不良情绪和症候。后来才发现,我的想法是幼稚而可笑的。因为我们所学的NLP(《身心语言程序学》)课程还有更多更大的用途,几乎能够适用所有的人群,并且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向不同人群的不同的不良心理症侯进行援助,它基本上是一门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自我调适心理状态、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成功沟通的学问。对此结果,我感到有些意外,但还不至于失望。出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和“种子教师”的基本职责,我还是有始有终地完成了这门非常时期的非常课业的学习,总算多学习了一些知识,多掌握了一门技艺,总体来说还是一件大好事。

如果说到对地震灾区灾民灾后心理的援助和疗治,我们同期学习的另一门课程却是极其有用的,那就是PTSD(社会关系与创伤后应激障碍),课程导师擅长“催眠术”以及其他几种心理控制术,此门学问对于调整灾后民众心理方面的种种非正常变化及其诱发的种种偏激行为有积极而良好的正面指导作用,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余震频发和震后次生灾害的日益严重,这门课程的教学经常受到影响而不甚完整,我们一批学员也就学得一知半解、半熟半生的。另外,课程本身专业性太强,需要很多预设的虚拟现场和模拟事件实验的支持,按照要求寻找和调配临时人员往往很难。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课程不但屡屡中断,还被精简了许多,我们也就不知道自己学到的是“骨架”还是“皮毛”。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从内心里深深感谢那几位导师,在我们的人生遭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之后,他们抛家舍业,行程数千公里,长途跋涉,舟车劳顿,顶严寒冒酷暑,对抗着水土不服,怀揣大爱,秉持善意,给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关心和帮助,在我,这些都是永志难忘的。

言至于此,我必须提到以下几位令人尊敬的爱心人士。

许国辉博士,香港慈善会主要成员,香港“活知识立群社”社长。许先生本着“知识扶贫,精神援助”的初衷,长期蹲点驻守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长期从境内外多方筹集资金,为该地区贫困地区的人民、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送去了无以计数的宝贵的精神食粮,有力地推进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软件”开发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并协同内地一些大学及科研机构向广大贫困地区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二中学,泾川县水泉寺小学,都留下了许先生和他的同仁们辛勤的心血和汗水,也留下了他们的大爱仁心。

“5•12”地震灾害发生之后,许先生把他们的“知识扶贫”项目临时延伸到了工作计划之外的地震重灾区。作为“种子教师”,我很有幸赶赴泾川县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周的短训班,现场聆听了许先生的训导和授课。博学的许先生总是亲临多门课程做现场督导,同时,还从有限的经费之中抽出一大笔来,为来自地震各个重灾区的“种子教师”开办专门的心理援助课程的讲习和实用技巧的培训。许先生高深的学养,勤奋的品格,简朴的生活,旺盛而饱满的工作热情,凡事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平易近人的温暖情怀,灵活机动、科学有序的工作作风,一并构成了他让人敬仰的高尚人格,深深影响了全体学员,毋宁说,我们从许先生身上学到了任何书本里都学不来的知识。

林国荣博士,香港慈善会主要成员,NLP课程短训班班主任、课程主讲,香港佛学会副会长,佛门大德,国际知名佛学家。12月底的关中平原早已经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哈气成霜。来自亚热带地区的林先生时已七十高龄,为了避免伤风感冒而影响工作,凡在户外,林先生总是从头到脚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在外面,他这样诙谐有趣的装束,让学员们背后尊称他是“中国的阿拉法特”。但是,在讲台上,林先生从来都是生龙活虎、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的。林先生只讲粤语和英语,不会讲普通话,所以,他上课的时候,必须有一个人给他做同步翻译,他讲一句,翻译讲一句。开始,对这样断断续续的讲课,我们很不习惯,总觉得他说一句,再停一会儿(等翻译),使他讲的课极不连贯,觉得他和翻译都很吃力,我们跟着他们也感到吃力,仿佛是他们两个人在表演相声或者在表演“双簧”,并且演技很不熟练。不过,两天以后,我们也就适应了,并很快进入到林先生活泼生动的课堂中去,并很乐意参加林先生设计的各种课堂活动和虚拟表演,林先生的博学,林先生的敬业,林先生的精力旺盛,林先生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很快抓住了全体学员的心。

课程结束后,课题项目小组组织全体外地学员开展了一项为时一天的名为“崆峒山净心之旅”的旅行活动,许多学员都从“净心”一词联想到了林先生本是佛门大德的尊贵身份而心有所悟。果然,自进入景区山门的那一刻起到整个活动结束,林先生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就连不知真相的学员也都很快领悟到本场活动的宗旨了。那一天的观光旅行,我们便是在这样无声的状态中进行的,大家都学着许先生和林先生的做法,以眼光、表情和肢体动作进行相互交流,从而让每个人的心灵获得更大更长久的宁静的空间,来领略天、地、人、神和世界、宇宙之间的和谐氛围,感悟自己的生命,对话自己的灵魂。那是我半生以来最名副其实的一次旅行,是在许先生、林先生人格力量的感召下的一次灵魂旅行!

说到林先生,就不能不说到他的个人助理、秘书、翻译戴献东先生,他是一位热情洋溢、精力旺盛的中年教授。活动结束,他和我们同到西安火车站,我们要回到陇南,他要赶赴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北川县。在西安火车站,我们道别。后来,我还接到过戴先生发来的几封邮件,向全体学员通告他们在北川继续展开救助和援助工作的情况,我才知道,他们所在的北川,总体情况比我们想象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工作任务庞杂、繁重,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具体的艰苦情况,我在这里不想提说,我只想说,我想念他,想念他们,我也敬仰他们、感谢他们!

我要说的另两位是同样来自香港的王云珠女士和李锦棠先生。王云珠是香港某小学校长,一直未婚,据说她这样做是为了集中全部精力从事教育工作和社会公益事业。王云珠是一位漂亮的南国女士,在此,我真的不敢对她妄加评论,我只想这样说:同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心灵被她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了,我敬仰她!

与王云珠女士一样,李锦棠先生也是香港某小学的一名校长,他携妻带女首次来到西安古城的喜悦之情给学员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原来,他不但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小学校长,他还是一位对祖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近乎狂热的追随者,他的别开生面的讲课,他的注重实践的治学精神,他的质朴平易的待人情怀,他的热情阳光的性格,他的谦虚大度的胸襟,他的极其富有独创性的课堂管理方式,可真算是让我们的心头沐浴了前所未有的和煦的春风!

还有一位女士,虽然和我们只有一面之交,并且和我们相处仅仅只有一个小时,但她同样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她的人格力量同样深刻地打动了我们的心。那是在泾川二中的多媒体大厅里举行的NLP课程论坛上,当一位穿着内地老太太们常穿的那种大口布鞋和老式棉袄的老年女士走上论坛讲台的时候,我们震惊了,她的衣着是那么质朴,她的神情是那么平静,而精神又是那样的矍铄。演讲的时候,她的思维又是那样的敏捷,凡事她总是那样应对自如、开合有度、取舍准确而合理。我永远也忘不了,到了论坛互动、分享的时候,我代表陇南的学员就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方面的一个问题向她求教,没想到她竟是那样的语重心长,又是那样的观点明确、判断准确而敢于担当。她语气平静地给我作了详尽而周到的解答。然后,我哽咽了,我流泪了!原打算,论坛结束后,我要向课题小组负责人申请去拜见她的,却没想到,她讲完之后,马上背起双肩包,一边和论坛全体人员道别,一边向门口走去,工作人员解释说,车已经在大厅外面来接她了,她必须马上赶赴机场,立刻飞往东部某市去,那里,另一个论坛正在等她!

请允许我恭敬地说出她的名字,她就是让我久仰的、来自香港的苏肖好博士!

在此,我还要感谢来自兰州的江洪涛先生,来自西安的王筱云女士,他们曾一度是我们的课程导师。

最尊敬的、最可爱的人们,谢谢你们了!

如今,一晃已是四年以后,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恐惧和忧伤早已不复存在,留在我心里的,是那些令我激动的一个又一个美好时刻和那些令我感动的人们和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且,屡屡是他们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让我忧惧的内心受到了莫大的鼓舞,给我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好好生活的信心,让我的心灵获得了更为巨大的空间,是他们让我知道一个人怎样才会让自己成功地自我成长,让我知道了一个人怎样做才能活得更像一个人!

我也很想念他们。

今年5月12日那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四周年纪念,我百感交集,本想写一点东西的,却只字未写,原因是,一来我又伤风感冒了,很严重,二来是心里想要说的话实在太多太多,真的不知道应该从何说起。自昨至今,微恙得愈,身心感觉畅然轻松了许多,借了今天下午无课的闲暇草就此文,向我热爱的人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并祝愿我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健康一生,平安一生,快乐一生!

2012-5-17

相关文章关键词

《于我有恩的人们》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