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情的婚姻 第一部 情恋之梦 第四章 龙戏凤
据汉书记载,李延年一日为汉武帝献《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问:“世上果真有如此绝代佳人?”
平阳公主说:“这位佳人就是李的妹妹。”
佳人遂入宫,得宠爱,史称李夫人。
白居易诗云:“汉王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留在深闺人未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痴情,对爱情的忠贞,称得上宫廷绝恋。
——题记
唐朝乡下有个杨玉环,生于官宦之家,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当是时,纨绔子弟见她俊美,个个垂涎欲滴,都想娶她为妻。因此,公子哥儿们有事无事总在杨家门前走一遭,为的是能看上她一眼;媒婆更是踏破杨家门,可是杨老爷一心想攀高枝,杨玉环定要寻觅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所以任凭媒婆说破了嘴,杨老爷和玉环就是不答应。
杨玉环16岁那年,唐玄宗下诏为儿子选美,听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天然丽质,大有倾国倾城之貌,称得上绝代佳人。于是唐玄宗立即派大臣到杨家提亲。
杨老爷一听是皇家前来提亲,乐得眉开眼笑;杨玉环知道自己可以入宫,尽享荣华富贵,也是乐不可支。所以这门亲事,一拍即合。就这样,杨玉环非常顺利地进了皇家门,成了皇子李瑁的妻子。
李瑁是唐玄宗与武惠妃所生的皇子,当时封为寿王。李瑁文武双全,一表人才,他与杨玉环可谓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
李瑁与杨玉环成亲后,他喜欢玉环的温柔贤惠,故而宠爱有加,百依百顺。杨玉环喜爱音乐舞蹈,寿王就为她建造华丽的歌舞厅,还特地请著名乐工教习,美女伴舞。杨玉环的风姿与温婉不但赢得了寿王的百般宠爱,也赢得了公公唐玄宗和婆婆武惠妃的欢心。不久,杨玉环被册立为王妃,夫妻更加恩爱,真是形影不离,如胶似漆,甜甜蜜蜜,享尽人间荣华富贵。
有一年秋天,天高气爽,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凉风习习,玉环小两口高高兴兴地去拜见父皇和母后。二人来到皇宫,见过父皇和母后,施礼毕,玄宗见了玉环,好像在哪儿见过,似曾相识,心里那个美呀,像吃了蜜糖似的;玉环见了玄宗,隐隐约约觉得遇见了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虽然二人没过多言语,但二目传情,心有灵犀,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却碍于翁媳之别,只好收敛。
玄宗以父皇的身份接受李瑁夫妻的叩拜,心里别提多喜欢这个儿媳妇了,因此他称赞玉环是“含章秀出”。武惠妃更是把这个儿媳妇当成心肝宝贝,常召她入宫和自己做伴,且赐予锦衣玉食、金银珍宝。那时武惠虽为贵妃,实则是宫中皇后,由于她的庇护和关照,宫中上下无不对杨玉环另看相眼,因此她和寿王过着安适悠闲、恩爱幸福的夫妻生活。
唐玄宗本来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继位后任用贤能,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使唐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很快进入全盛时期。可惜他又是个风流皇帝,虽妻妾成群,却独宠武惠妃。谁知“红颜薄命”,武惠妃刚到不惑之年,不幸暴病身亡。唐玄宗哭得死去活来,成天以泪洗面,没个知心人陪伴,他深感孤苦伶仃,内心极度空虚。
高力士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为讨皇上欢心,他不断的提及寿王夫妻之事。经高力士这么一点拨,勾起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
高力士身为宦官,他最善于察言观色,时刻揣摩皇上的心思。当初他留意杨玉环,只是觉得她在许多方面酷似去世的武惠妃。当他把自己的感觉一经说与皇上之后,唐玄宗茅塞顿开,他与杨玉环见面的情景,一幕幕呈现于他的脑海。
有一次,玄宗和武妃去骊山温泉沐浴,恰遇玉环独自骑马出游,唐玄宗在高台上看见她,便召她入暖阁共进午餐。这次见面,在玄宗的心底隐隐约约留下的是惆怅?是遗憾?还是爱慕?他一时说不清。总而言之,杨玉环在他的心目中是个绝代佳人,非己莫属,但碍于武惠妃恃宠在侧,他也不敢造次行事。至于在其他一些场合与玉环见面,则不胜枚举,她的音容笑貌、姿色仪态、风度举止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
有一天,高力士陪驾,他见皇上萎靡不振,心事重重,高力士见时机已到,便对皇上说:“我看朕寂寞孤独,精神憔悴,不如请玉环入宫陪伴,不知陛下心意如何?”
唐玄宗听高力士这么一说,立即喜形于色,那颗枯槁的心一下子就复活了。他虽没有说什么,但他心里想,杨玉环是个国色天香、姿色冠绝当代的美人,自己是个风流皇帝,曾记得自己在梦中与仙女共舞,梦中的仙女不正是杨玉环吗?自己与杨玉环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月下老乱点鸳鸯谱,竟把她许配给儿子李瑁,实在可惜。想到这里,他更加思念杨玉环了,恨不得马上能与她同床共眠。碍于翁媳关系,他面有难色。
高力士看在眼里,细心揣摩皇上的心思,他在想怎样使玉环入宫既合情又合理呢?他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妙计。他把自己的想法如此这般说了一通,唐玄宗听了,眉开眼笑,立即吩咐高力士照计执行。
就在这年的仲夏,有一个风和日丽,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日子里,唐玄宗照例到骊山温泉宫行幸。第二天上午,他召见御妹玉真公主,对她说:“你前去寿王府邸,叫杨玉环前往骊山侍驾。”
玉真公主听了,看了他一眼,微微一笑,她深知皇哥用意,不敢违命,立即去寿王府请玉环前往骊山侍驾。
玉真公主来到寿王府,与皇弟李瑁说明来意,寿王不悦,但也无可奈何,只好让玉环前往。
杨玉环辞别寿王,随公主来到华清宫。这时宫中只有他们二人,玄宗见了玉环,他急不可耐,竟然撕去了翁媳之间的伪装,不再忸怩,立即紧紧拥抱在一起,嘴对着嘴热吻起来,然后宽衣解带,立即把玉环抱入绫罗帐中……
从此二人,如胶似漆,如糖似蜜,形影不离,爱得死去活来,二人在华清宫度过了缠绵销魂的18个日日夜夜。唐玄宗从来也没得到过如此生理上、心理上的满足,他兴高采烈地对高力士说:“朕得玉环,如获至宝,实乃平生之第一快事也。”
从此,大唐皇宫上演了一幕缠绵悱恻、催人泪下、为爱痴狂的活剧来。
李瑁见爱妻玉环随玉真公主去骊山侍驾,半个多月未归,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他去询问玉真公主,公主支支吾吾。李瑁一想到父夺子爱,心中怒火熊熊燃烧,便想大闹宫廷,与父皇理论一番,却被公主好言劝阻。
李瑁说:“父夺子妻,天理不容。“
公主说:“此言差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臣民,何况一个女人?你若与父皇闹翻,必将引来杀身之祸;你若取悦父皇,把玉环让与父皇,你将会平安无事,而且前途无量。”
李瑁说:“我爱玉环,难以割舍。”
公主安慰他说:“你失去玉环,你什么样的美女找不到呀?望弟三思而后行。”
寿王听了玉真公主的话,觉得言之有理,只好忍气吞声,乖乖地把爱妻玉环让与父皇。
父夺子妻,现代人不可思议,可是在唐朝,民风开化,不足为怪。不过唐玄宗是皇帝,他不得不顾及传统的封建礼教意识,就算李瑁心甘情愿把杨玉环让给他,他也不敢公然违背伦理纲常,纳玉环为妻。因为他的举动颇有“乱伦”之嫌,他既要得到玉环,又要遮人耳目,于是按高力士之计,采取一个迂回的办法。
唐玄宗9岁那年,生母窦氏被武则天秘密地杀死于洛阳内宫。玄宗即位后,便将生母奉为皇太后,并把每年的正月初二定为太后忌辰,例行悼念。如今,唐玄宗为使杨玉环尽早脱离寿王府,有个名正言顺的身份,便让她自度为女道士,去为窦太后荐福,同时,赐其道号为“太真”,移入“太真殿”内居住。而太真殿位于大明宫中,且通过一条复道可以直达唐玄宗居住的兴庆宫,二人往来十分方便。
这时,杨玉环不再是寿王妃,而是“太真道士”,实际上已是唐玄宗朝夕相处的妃子了。
杨玉环入宫不到一年,便赢得了唐玄宗异乎寻常的宠幸:“礼遇如惠妃”,“礼数同皇后”。她不必整日一身“女官”打扮,而是像普通嫔妃一样穿红披绿,尽兴梳妆。宫中之人称她为“娘子”,凡事无不毕恭毕敬,唐玄宗更是日夜围着玉环转。
当是时,杨玉环正值青春年华,更兼天生丽质、体态丰盈、举止娴雅、雍容华贵,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本来好色,到了老年,精神更加空虚,一直渴望有个像武惠妃那样才色俱佳的女子陪伴左右。杨玉环既有年轻女子的姣美,又有着少妇的妖娆,其柔媚中透着纯真、率直,泼辣中又有些放纵,言行举止不甚循规蹈矩,这一切都给唐玄宗强烈地刺激,使他陷入一种近乎疯狂与痴迷的恋爱之中。
正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到了天宝4年7月,唐玄宗颁布诏令,册立韦照训的女儿韦氏为寿王妃,从而结束了自杨玉环入宫后寿王一直没有正妻的局面。新王妃的册立,为唐玄宗名正言顺地将杨玉环纳入后宫做了铺垫。
不久,经过高力士的精心安排,入宫以来身份一直不明的杨玉环正式接受了唐玄宗的诏命,被册封为“贵妃”,成了名正言顺的妻子,她在宫内的礼遇,虽然只是贵妃,礼数实同皇后。
花朵本来是极为平凡的植物,但在开元天宝年间,由于唐玄宗与杨贵妃浪漫的宫廷情爱生活,也赋予了花朵不同的意义。开元末年,御苑中桃花盛开。有一次唐玄宗在御苑赏花,他亲自折下一枝桃花插在杨贵妃的发冠上,他高兴地说:“此支花可以使爱妃更显得娇美。”从此,“桃花”被宫里人称为“助娇花”。
玄宗宠爱杨贵妃,很久不视朝政,但他年事已高,做爱时精力不足,心中未免烦恼。这时安禄山乘机向唐玄宗进献“助情花”药,每当玄宗和贵妃做爱的时候,嘴里含上一粒,便可催动情欲,周旋一夜而筋力不倦。玄宗私下对高力士说:“这是汉代的慎恤胶啊。”所谓“慎恤胶”,实际上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春药”。
安禄山诡计多端,他虽然比杨贵妃大十几岁,却亲自请求给贵妃当干儿子。杨贵妃故意笑而不答,安禄山苦苦哀求,唐玄宗却在一旁鼓励她收下这个“好孩儿”。
自从杨贵妃当了安禄山的干娘,她与安禄山就有了名分,来往更加方便自如,一来二去,二人也就有了感情。
据说贵妃曾给这个干儿子举行了一个“洗三”仪式,她让人把安禄山当作婴儿一样放在大澡盆中,亲自为他洗澡。由此可见,安禄山得宠到何等地步。
杨贵妃得宠,连花草也沾光。宫中有关于“醒酒花”的传说。据说有一次唐玄宗与杨贵妃幸游华清宫,因为他喝了一夜的酒,此时还没有完全清醒,便扶着杨贵妃去看正在盛开的木芍药。唐玄宗亲自折了一枝花递给贵妃,木芍药的香味使他的酒意很快消散,于是他对杨贵妃说:“不仅萱草可以忘忧,这样的香艳更能醒酒。”
此话一出,唐玄宗说的虽是木芍药,而实际上是杨贵妃。
话说天宝14年11月,边镇节度使和部将史思明率领15万人马,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直捣长安,“安史之乱终于爆发了。”安禄山
消息传来,唐玄宗惊恐万状,遂与杨国忠带着贵妃姐妹及一部分皇子皇孙和近侍、大臣悄悄打开北宫门,往西直奔蜀郡(今四川)而去。
安禄山率兵一路追来,声言不仅要唐朝的江山,还要美女杨贵妃。
唐玄宗兵马行至马嵬驿时,随从护驾的禁军忽然哗变。他们首先杀死了杨国忠,又团团围住唐玄宗所在的驿舍,要唐玄宗交出贵妃。大臣们纷纷质问明皇:“国破家亡,社稷难存,你是要江山还是要贵妃?贵妃不死,我们就各奔西东!”
此时,六神无主的唐玄宗,想起了他与贵妃十几年的恩爱夫妻,又立过生死不离的山盟海誓,哪里舍得交出贵妃!然而,面对这帮刀枪出鞘的军士,玄宗深知大势已去,自己已救不了爱妃了。不过,他不忍心让贵妃惨遭士卒凌辱。这时他与贵妃泣不成声,抱头痛哭了一场之后,立即赐给贵妃三尺白绫,让高力士把她带走,缢死在一间佛堂前的梨树上。
对于贵妃的死,唐玄宗伤心至极,正如白居易诗云:“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如流”。此后,唐玄宗不论是在逃跑途中,还是在成都一年多的时间里,终日郁郁寡欢,情意绵绵、魂牵梦绕,时时刻刻思念杨玉环。
长安光复之后,唐玄宗回到京城。他触景生情,依然深深地爱着贵妃,他特地叫人画了一幅贵妃的肖像挂于殿中,朝夕视之。
唐玄宗心知肚明,这场爱情悲剧是他一手造成的,于是他悔恨交加,终于怀着对贵妃的缠绵情意,郁闷而死。
这正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